创新教育难以实施的原因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玉祥 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系,盐城,224002。

原文出处:
《高教研究与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讨论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理性的选择,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已是众口一词。创新也被确定为是21世纪的主题。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真正实施了创新教育,并且成效显著的典型并不多,大多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仍停在浅层次、平庸化、形式化层面。有些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创新教育的尝试但很少能坚持下去。创新教育为何举步蹒跚,进展缓慢呢?它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笔者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应当引起关注。

      教育民主的缺乏是创新教育实施难的原因之一

      民主,简单的说,是人们对自己的事务当家作主。日本学者岩崎等人在《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一书中说:“必须把民主广泛地理解为各种各样的生活领域中自由平等的关系的原理。”(注:转引自张兴杰主编:《跨世纪的忧患》,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443。)他还认为:“人格的相互承认是民主主义的支柱,并构成民主的真正内容。”按照这一说法,教育民主就是对教育活动中主体、客体各方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它具体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表现在对学校(法人)、教师、学生的人格和权利的尊重。教育民主的实现依赖于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双方的民主信念、民主品质、民主作风。教育民主和创新教育密不可分,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形式,有赖于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的长期的陶冶和熏染。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主的精神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创新教育。

      应该说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已经极大地推动着教育民主的发展进步。但无庸讳言,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现行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教育民主在教育领域中还处于劣势。沿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师道尊严”思想等还不时蔓延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虽然这些传统对于规范的落实,制度的运行有着一定的作用,但对创新的压抑和摧残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校生活中,它表现为对民主的轻视淡漠,对人格的权利的肆意践踏;表现为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乐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的大部分被半强制的学习所占领;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思考、学习和自由做事、游戏的余地,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激情也被窒息,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和迟钝,这怎么可能有创新呢?我们相信,只有当我们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之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会在其中流淌,才会有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

      教育自身对功利性的过度追求是创新教育实施难的原因之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带来人们对功利和实用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延伸到教育中对创新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双面的。一方面,功利性的追求可以刺激创新,促进创新;另一方面,它也会压抑创新。当人们迷失在功利的海洋中时,便会失去自我,失去创新的原动力——好奇和求知欲,而成为功利的附庸。创新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超越和前进的教育,它需要人们的精神和心灵的纯粹,它需要人们对功利的超越,过度的功利追求只会成为创新教育的桎梏。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运行在一种以强调政府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环境之中,学校成了政府和社会的“工具”,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完成计划,便于管理为目的,一切按计划进行(招生计划、教学计划……),一切以完成计划为终极目标,学校仿佛是一个“人才工厂”:将不同资质的人输进去,按同样标准,同样程序,同样的时间予以“铸造”,造出了千万个没有个性的“顺民”。同时,学校为获得必不可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不得不服从于教育部门制定的规则,应付各种评比、检查,甚至把学生的安全也列为优选目标。学校于是不求创新,也害怕创新,他们害怕创新带来的波动会影响学校的既得利益,即使搞一些创新也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

      从教育教学过程看,中国教育至今仍延续着一千多年来的“苦读加考试”的传统方式,几乎所有的教育与训练都失去了原本的性质而成了升学和获取文凭的工具,教师完全按学校教育编排好的指令进行,教学中整齐划一、教学环节完善无缺,“灵魂工程师”成了没有灵魂的教学机器。课堂上是满堂灌,教师是考的就讲,不考的就不讲,学生是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以至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了自由精神与个性发展的缺失。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对创新的阻滞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一是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的弱化,影响创新人格形成,二是一味的注入,强化了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却因没有开发而萎缩;三是标准化的考试只要背框框条条,恪守固定格式,束缚学生的思想,由此无可避免地引发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创新的热情。因此,可以这样说,急功近利不会带来创新,追求时尚也不会带来创新,只有当教育真正以个人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弘扬为目的的时候,创新教育才会来临。

      创新教育目标的缺失是创新教育实施难的原因之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