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我国教育走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时良,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内容提要:

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八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教育走向与对策:普及电脑、网络教育;更新学科,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渠道拓宽高等教育门路;进一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抓住人才流动和教育国际合作机遇;加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变;劳动教育永远不会从历史上消失。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80(2001)08-0077-04

      21世纪是实现社会信息化,以知识经济为主旋律的世纪。这个由信息科学带头的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果,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经济全球化,加之互联网本身没有国界,这就加速国际间物质资源乃至精神资源的大幅度重组与互动。对于我国这样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育如何因应?既不回避客观形势发展,又牢牢掌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权,我想提出若干初步看法。

      一、普及电脑、网络教育刻不容缓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技术标志是互联网络。有些科学家断言,电脑的智慧将会迅速超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与斯蒂尔·霍金(物理学家)的总和。英国雷丁大学控制论研究机构负责人凯文·沃里克还确信:到2050年,智能计算机“将征服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器比人更聪明,更有力量。这个涉及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颇发人思考:是“物”征服了人类吧,还是人类征服了“物”?电脑作为“物”,它归根到底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象生物计算机就是科学家们试图仿照人的大脑结构,利用基因学原理来开发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人的智慧来自教育,教育愈发达,人就愈聪明愈能主宰事物,主宰未来。但反过来说,既然电脑比人思考得更省时更准确,那么人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的功能,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呢?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不断强大,不受时间和空间任何限制,估计不久的将来,它不仅会在政府机关、企业单位、学校等普遍使用,也将“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么,对个人来说,“文盲”一词,今后将有两种涵义:一为目不识丁,二为手不能掌握电脑,从而对“普及教育”也有双份标准,构成“有文化”的重要人文标志。至于电脑和网络作为教学内容和技术训练,对于儿童来说,应从何时何处“起程”,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越早越好,因为不少幼儿已能在家里搞计算机游戏或画画。但也不宜强迫。至于网络教育,一般说从中学开始比较合适。但要防止妨碍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垃圾传播,例如,淫秽与暴力,这就需要加强管理和对使用者妥善引导。要看到我国加入WTO后,外资注入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更新学科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或者说核心。它乃是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崭新科学技术。在国外,有人认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已经过时,接下来该轮到生命科学了”。这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来说,也许言之过早。互联网虽然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变化,还只是刚刚开始,有人且形容为“婴儿期”。但也要看到,生命科学的确是揭开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许多重大课题的金锁匙,拿发端于1988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来说,为了使基因研究成为大家共享的资源,作为“无知识产权区”,用法律保证全世界的有关研究人员都可以无条件地获得基因数据;以及下一步工作,如进一步完善全部人类基因与蛋白质清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拥有一定水平和数量的专业人才,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它还应当作为一门普通科学知识组织在学校课程中。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高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而作为科学基础知识,在中小学,也要以深入浅出的文学写进课本中,让学生懂得高新科技的奥秘。而由于现代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在西方,就有人认为“当前经济和科技变化之大,使得工艺及相关的能力在5-10年之间就会过时”。从这个角度说,重要的还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洞察能力、综合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技术教育内容是一种教育资源,合理性的科学方法说到底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如何重组教育资源,将是当今教育科学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通过多种渠道拓宽高等教育门路

      未来学校发展,大、中、小学都十分重要。小学到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空间,有必要增加投入,尤其抓紧山区和农村学校建设工程,以缩短城市与农村、平原与山区的教育发展差距。高等教育也要力求拓宽门路。近来有人提出普及高等教育,这也不是痴人说梦。它不是绝对不可能,而且有必要。不一定要下这样逻辑:似乎许多地方基础教育尚未达到普及,怎谈得上高等教育?应当看到,现实生活,即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方面都渴求人才;高等学校招生,又形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局面;再则,我国加入WTO后,外资拥入我国市场,对我们自己来说,也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因应,在科学技术和对外贸易各个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政府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各级学校教师学历都有必要升格。普通师范学校停办,小学教师将由大专以上学校毕业生担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要挖掘现有高等学校师资和设备潜力,最大限度地扩大生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前提。要通过鼓励私人(如海外侨胞)、企业单位资助乃至吸引外资创办高等学校和扩大高等学校规模。我国幅员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个学校发展差距始终存在。事物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这是正常现象。在不背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人的大原则下,对那些主观和客观条件不同的高等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其“齐起齐落”,就是说,容许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有所超越,有所创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带动差校。可不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现有条件和高校中院系的现有条件,试分精英的和普及的两个类型。精英型的学校或院系着重于培养高精尖人才,普及型的学校或院系着重于扩大教育对象。前者如一流大学,要站在未来科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承担学科主干课程教学、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尤其学科的前沿领域的研究任务。后者如社区学院、私立学校亦非粗制滥造,即同样要在师资、设备、教学、科研尤其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保证质量。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进一步发展精英型学校或院系,也要扶植和发展普及型学校或院系,尤其有条件的院系或学科主干课程。总的是普及与提高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的两个翅膀,普及不忘提高,提高不忘普及。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既为学校教育质量提高,又为其普及创造有利条件。仅仅是培训班、自学考试的“近程模式”还难以加速完成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它毕竟会受空间、时间、人力、财力等的制限,而借助于互联网络,办“网上大学”之类的“虚拟学校”,才能发挥高等教育的最大功能,花钱也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