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1)02—0005—04 教育是一个具有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基础知识产业。这一认识通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确认,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20世纪最末期新启动的深刻的教育体制变革。这一变革将真正牵动中国这艘巨轮进入21世纪时的速度、质量和方向。因此,明确中国教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注:张铁明:《WTO :中国教育产业发展的新挑战》,《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以及其特点趋势,是很必要的。 教育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知识服务产业系统,它是以主体产业——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或专业授受的专门服务为核心,还有由主体产业派生的、对主体产业起到支持保障作用功能的其它服务或生产产业组成。这些教育的支持保障产业包括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教材教具生产供应、教育物业管理、学生公寓、营养配餐、健康饮水、学生交通安全服务,教育基金、储蓄、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还有考试、留学、升学、就业指导服务,以及体现产学研结合的高科技校办产业等等。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就是要对教育主体产业和教育的支持保障性服务产业的全面开发经营,以达到为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学校)提供功能完备的综合性全程服务目的。 如果把一所学校(或教育机构)作为一个教育产业的基本单位,则可以看到教育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以上论述的两大块,但其特点却又主要是由其核心系统,即教育、教学等专业服务所决定的。 一、教育举办者:学校所有者主体的多类别化 随着纯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学校的所有者与其它经济实体的所有者一样,也已逐步多层面化、多类别化。以往我国的整个国民教育,都是由国家、政府或代表政府的“集体”举办并所拥有。而今天,无论是政府办、社会团体办、国有或私营企业办、个人办或复合多主体联办的教育机构或学校,只要是遵守国家教育法规合法举办,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了。这一特点决定其发展趋势就是,中国教育除了国家(政府)关心以外,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团体、个人和家庭在关心支持着。而这才是决定教育能走向繁荣、走向现代化的最重要前提。 二、教育资金: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以往对教育的投入仅是政府的责任,中国要以仅占全世界教育投入总额的11.8%,来支撑占全世界18.7%的教育份额,确实独木难支。随着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多元化格局,随着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对知识和教育重视的政策和教育上的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不仅使每个国民和整个社会树立起“教育投资消费观念”,(注:张铁明:《试论教育投资消费观》,《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使得“教育”因知识的经济价值而升值,特别重要的是,由此既可以大量吸引个人和家庭因教育选择注入的消费性教育资金,又可以吸收国内外社会团体、个人和企业为举办教育而注入的利益获得性投资。而这两个方面的资金不仅使得我国国民教育的资源增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利益纽带把国家、家庭、个人及整个社会进步,在教育与发展的权利、义务、职责上都统一了起来;“政府为主,全社会共同分担”办大教育的新格局,(注:张铁明:《教育产业论》,广东高教出版社, 1998 年版,381~440页。)使“教育”不再虚泛为一种曾经为人人需要又都不惜关心的“空气”,而成了有着实实在在的所有者和监督者的珍贵的社会资源。 三、教育产权:发展中体制形式的多样化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变革和努力,我们终于把所有制的“革命”当作目的的思维惯性打破,而确确实实地认识到了“所有制形式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这一真理。(注:党的十五大报告。)由于教育本身有更多的上层建筑因素,要使人们都充分认识到教育产权、教育体制的“发展形式”性质,就更为艰难些。但是,正由于教育举办者、所有者或投资者的多元化,教育产权的多元化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具体到一所学校(教育机构)的产权架构或体制形式,是国有的、国有民办的、公办民助的、民办的、股份合作制的、集体的,亦或是私立的、个人的等等,所有这些也就变得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学校采取产权架构或所有制、体制形式能最有利于国家教育目的的实现;最有利于校长、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最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最有利于学校的长久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教育目的的直观明确化,教育体制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教育结果的评价衡量简化,使教育从虚泛的“神圣”或敬畏的“上层建筑”,逐渐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与食品、书本一样可触摸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譬如像文化大革命时教育的作用那样),教育永远都不可能为国家、个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有所作为。 四、发展方式:教育经营化 纯计划经济时期,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国家办教育“只算政治账”而不计成本。因此也无从谈及“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无论是国立、民办、私立或混合型学校,或是福利型(国家或其他教育投资者全额投入支付,不求经济回报的、不要求受教育者缴费的)、盈利型或(收支平衡略有积累的)非盈利型学校,都一定要实行成本核算,以判定其投入效益。国有福利型学校也毫无例外,也必须讲经营讲科学管理,如一所学校最经济的办学规模是多少学生教师,其设施建设投入多少为最好,每个生均成本最合理是多少,其中人力资本与其它公共经费比最合理是多少,学校的物流如何科学控制等等。而作为民办的盈利型学校,除了也要考虑以上各个方面以外,还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条件,去了解社会的教育需求指向、生源市场、家庭教育消费支付能力、投资总成本与折旧、规模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人力成本、教育直接成本等等。“教育经营是教育发展方式的一次革命,教育将在有效经营中获得大幅度的教育经费增加”。(注:厉以宁:《读〈教育产业论〉》,《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没有经营意识的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或投资者,一定是不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