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参与及其发展价值

作 者:
曾琦 

作者简介:
曾琦,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原文出处:
学科教育

内容提要:

学生的参与是描述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儿童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学生参与的发展价值进行了阐述。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4 期

字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08(2001)01—000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参与”一词出自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揭示的是成人卷入群体活动的状态,最初是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等外显的行为侧面,随着对人内在心理特性的重视,研究转向强调个体对群体活动在认知、 情感等方面的卷入。

      而学生的“参与”(participation)又称学生的“卷入”(involvement),则是反映“学生在与学业有关的活动中投入生理和心理能量”的状态变量。

      从6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的研究者对学生参与的形式、特点、类型及其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80年代中期,Astin[1]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关学生参与的理论——卷入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五个设定:

      ①卷入意味着生理和心理能量的投入;

      ②卷入的变化是一个连续体,不同的学生投入活动的能量随时间和目标的不同而变化;

      ③卷入既有量的成分,也有质的成分;

      ④学生的学习及其发展与他在学习活动中卷入的质和量成比例;

      ⑤任何教育措施(practice)的效能与其增进学生卷入的能力直接相关。

      根据卷入理论可知,参与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方面,儿童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参与具有认知性和非认知性双重功能。所谓认知性功能,意指参与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发展儿童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参与的非认知性功能则是指,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在学习中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等意志品质,增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满意度等。“活动认识论”和“社会历史发展观”、“群体动力学”从理论上揭示和分析了参与的双重功能,同时,对学生参与及其心理发展的关系的大量研究也为参与的发展价值提供了实证的依据。

      一、“活动认识论”和“社会历史发展观”对参与发展价值的理论分析

      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强调内在的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所谓发展就是个体在活动中不断同化、顺应环境,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个体参与活动是外部活动得以内化的前提,因此,没有个体对活动的参与,就没有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活动中掌握概念、规律,儿童分析、判断等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是儿童参与活动的结果[2]。

      前苏联的列维鲁学派继承了皮亚杰重视“活动”的传统,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拓展,强调:不仅是认知的发展起源于外部活动,个体非认知的发展也同样源于活动,人类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被改造为内部活动、意识活动的物质生活、外部物质活动发展的结果和衍生物。儿童掌握或获得这些结果和衍生物的过程具有不同于动物发展的人类特征,即,它们是在交际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在儿童参与活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3]。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是其发展中的主要活动,因此,儿童对学习的参与对其认知、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二、群体动力学对参与发展价值的理论分析

      以活动为中心的发展理论揭示了“参与活动”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价值,不过活动论中的“活动”是一种哲学概念,是对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人)之间一切个体或群体活动的抽象概括;而群体动力学则从人类的一切活动中特别选择了“群体活动”这一视角进行研究,重点揭示了群体中的个体“参与群体活动”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从公式“B(f)=E×P,即个体行为是个体所处环境的特征与个体自身特点互动的函数”出发,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与其个体成员的相互影响。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班级这个群体环境下进行的,它不同于家庭教师与儿童一对一式的个别化教育,也不同于儿童个人进行的自学,是一个集体化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绝不是个体的个别行为,而是发生在班集体的背景下,受个体与集体互动关系的影响。个体与集体不同的互动关系决定了集体的类型。社会学家Newcomb曾把集体区分为两种类型:所属集体和参照集体。 所属集体意指这样的集体,集体中的个人对这个集体的所属关系只是一种客观事实,个体并不一定把自己认同为该集体的一员。参照集体则是个体所向往、认同的集体,个体期待并接纳对集体的所属关系。班级对学生而言,在最初可能只是一个所属集体,因为学生一进入学校就隶属于某个班级,但学生是否认同这个集体尚未确定,然而一个班级如果不能从学生的所属集体发展成为学生的参照集体,班级就不能成为一种学习的集体,班级中的成员——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4]。 如何把个人的所属集体变成参照集体,相关研究表明:调动集体成员对集体活动的参与能够增强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在课堂上,学习是教师——学生群体的集体活动,学生个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满意度,还对个体在学业、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提高学生的参与是发挥“班级授课制”的群体优势,促进班级中的学生积极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