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现象和假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星灿(1964.12),男,河南省长葛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原文出处:
《中原文物》

内容提要:

黄河中游山西地区前仰韶时代文化的缺失,很可能同山西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关。本文对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试图提出合理的解释。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731(2001)04-0024-06

      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起源。在中国史前史上,有一个很奇特的文化现象,那就是黄河中游山西地区前仰韶时代文化的缺失。在山西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是非常发达的,目前已经发现的遗址和地点多达300多处,晚期旧石器地点也有90余处,但是很奇怪的是,距今8500年~7000年的前仰韶时代文化,却没有在这里发现。这同周围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鲜明对比,也同该地区此前繁盛的旧石器时代和此后灿烂的仰韶时代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很难用考古工作的不足来加以解释,而很可能同山西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关。本文对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试图提出合理的解释。

      一、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现

      尽管20世纪50年代中国陕西关中等地已经发现早于仰韶文化的遗迹现象,但是对于前仰韶时代文化的认识,是在7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的。从那时到现在,在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和河北、山东地区,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前仰韶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陕西,称为老官台文化的遗址(注:关于陕西前仰韶文化的命名还不统一,有老官台文化、大地湾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北首岭下层文化、白家文化、李家村文化或类型等含义不尽相同的名字,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38~4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又见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97~98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迄今已经发现40余处,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渭河、泾河流域和陕南的汉江、丹江上游地区,两地区的数量约各占一半。这类遗址一般位于依山傍水的较高台地上或两河交汇的地势较高处,面积一般较小,多在1万~2万平方米之内,文化堆积较薄,厚度多在1米以下。遗迹分布零散而稀疏,遗物贫乏,在多种文化共存的遗址中居于最下层,不易暴露而较难发现。年代在距今8000年~7000年左右(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陕西分册》97~98页,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

      截至1992年的统计,河南省境内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已经发现105处,经发掘的也有10多处(注:孙广清:《河南裴李岗文化的分布和地域类型》,《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册·河南分册》29~31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年代约在距今8500年~7500年。按其分布地区,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即偏北部丘陵地区的裴李岗类型和偏南部平原地带的贾湖类型。分布规律同于陕西的老官台文化遗址。但是约有一半此类遗址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大别山以北的广大黄淮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大都在200米以下。地理环境优越的南阳盆地和豫西黄土高原区,至今罕见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

      山东地区的发现,先有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有后李文化的发现(注:后李文化的命名也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此类遗址,分布在中段和西段山前平原的两个地区,代表不同体系的文化,分别以后李类型和西河文化名之。参见张学海《后李类型与马家浜文化之联系》,《中国文物报》1998年1月7日第3版。)。截至1997年的统计,后李文化共发现有8处遗址,东起临淄,西到长清,东西距离不超过150公里,均分布在泰沂山脉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左右,碳测年代约距今8500年~7500年(注:栾丰实:《试论后李文化》,《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泰山南侧地区,也有类似后李文化的发现,比如兖州的西桑园遗址,叠压在北辛文化层之下,与更南的安徽省淮北地区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存在某些共同之处。北辛文化的年代(距今7500年~6000年)大致可以纳入仰韶文化的范畴,但开端时间早于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在此不予详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泰沂山北侧的北辛文化遗址,比后李文化向更北的山前平原地带扩展。但根据分布情况,大致都不超过山前20公里的范围。

      河北省境内的前仰韶文化,主要是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7500年),分布在太行山脉的东侧,根据1984年的统计,只有邯郸地区的磁山、南岗、牛洼堡、西万年和保定北部容城县的坡上等5处。另外,涞水县拒马河沿岸一些早期遗址中,也发现含有和磁山文化因素相类似的靴形陶支架、筒形陶盂等物,说明拒马河以南一直到漳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属于磁山文化或具有磁山文化因素的古文化分布区(注:安志敏:《略论华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考古》1984年第10期;郑绍宗:《河北省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磁山文化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磁山文化的遗址数量当不止此数,易县的考古发现还证明河北的前仰韶文化可能属于两个系统(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近十年的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又发现了年代在万年前后的两处被认为是最早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徐水南庄头(距今10510年~9700年)和阳原于家沟(距今11870±1720年,热释光法测定陶片所得)(注:谢飞:《阳原姜家梁发现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国文物报》1996年4月7日第1版;Tang Chung,Notes on nail-impressed ceramics along with microbla-des in North East China,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Pottery in Eastern Asia:5~8,Prited.Kokugakuin University in Japan,1997.),前者分布在太行山东侧大清河上游支流的鸡爪河和萍河之间;后者位于桑干河流域,与著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虎头梁相邻。我们称这两处是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的根据是发现了陶片,南庄头还发现有可能是家养的猪和狗的骨骸,农业生产的证据可以说很不充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