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泽霖(1949--)男,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外语系,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在当今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它的历史类型学思想、文学影响的规律性的思想、总体文学建构的思想和跨学科研究的思想都有着有别于西方比较文学思想的独特视角和观点,这些视角和观点对于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3-0063-06

      在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思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世界越来越小的今天,回首一百多年比较文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使我们确信,比较文学所形成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思想不能不使其成为当今的显学。尽管有人指摘代表比较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法国学派囿于对文学外在关系的“渊源”和“影响”的实证主义研究,及具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但是它毕竟把文学研究的目光扩展到一国一族之外,走上了对文学进行“国际性”研究的轨道;而作为比较文学第二阶段代表的美国学派,注重对各民族文学间文学内在问题的平行研究,并将文学研究和其他诸如艺术、哲学、历史、宗教等社会学科的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别、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然而这种研究仍没从西方中心主义解放出来。如乌·威斯坦因就明确谈到自己“对把文学现象的平行研究扩大到两个不同的文明之间仍然迟疑不决。因为在我看来,只有在一个单一的文明范围内,才能在思想、感情、想象力中发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维系传统的共同因素。”[1](P9)而7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起来的以“跨文化”为特征的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三阶段,形成了各种后现代理论,文化人类学、阐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读者学,乃至精神分析、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等当今人文、社会学科的各种理论学说广泛参与的,把文学研究置于、乃至融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宏观视野之中的新局面。中国学派在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之中寻求两种文化的互释和对话,寻求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路,推动着这一局面的发展。总的来说,比较文学向跨文化、跨学科方向的发展,是人类文化思想求索的必然走向。

      从这一必然走向来看,由于意识形态分歧等种种原因而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是值得重视的。目前的比较文学的思想体系多是从西方世界舶来的。而在当今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对于完善比较文学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发展走向,对于彻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局限的阴影,对于总体文学研究体系的建构,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中的许多思想,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苏联历史比较文艺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思想基础,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的思想。由此,苏联历史比较文艺学发展了历史类型学的思想,文学的影响和接受的规律性的思想,建构总体文学及世界文学史规律性、统一性的思想和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文学思想。

      一、苏联历史比较文艺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历史类型学思想,就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决定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艺术的规律性发展的认识。

      苏联历史比较文艺学的创始人维·马·日尔蒙斯基(1891-1971)指出,在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同一阶段上,会出现大量类似的文学现象。在没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和接触的情况下,这种类似的特点可以称之为历史学的类型。由此,可以对诸多文学现象(体裁、风格、情节、主题、典型以及作家、流派、思潮……)进行历史比较研究。

      正如受到同一种历史时代相类似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而使欧亚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关系出现过很多相似的特点一样,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同一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不同民族间,尽管在缺乏直接联系或影响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十分相似的特点。作为历史类型学相似的例征,日尔蒙斯基举出东西方各民族在封建时代基本上相互没有直接的文学影响的情况下,各自所产生的一些类似的文学现象。如各民族的英雄史诗:中世纪日尔曼语系和拉丁语系民族史诗,俄罗斯人的壮士歌,南斯拉夫人的英雄歌,以及突厥语系和蒙古语系民族的史诗创作等等的相似;又如在12-13世纪时法国普罗温斯的行吟诗人和德国歌唱武士爱情的游唱诗人的骑士抒情诗与稍早一些时候(9-12世纪)流传在阿拉伯人中的爱情诗歌的相似;再如西方12-13世纪流传的诗体骑士小说和11-13世纪伊朗语文学中的所谓爱情史诗的相似。

      他还指出,尽管近代文学与中世纪文学相比,体裁方面传统的、典型的、稳定的东西已为更为分化的民族特点和更为个性化的艺术手法所替代,但是,仍然不乏这种历史类型学相似的例子。比如,市民戏剧和家庭小说这种新的体裁的出现几乎是在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的英国和法国同时出现的。这是和当时这两国资产阶级的活跃及为其生活利益和艺术趣味服务的文学的产生相联系的,不能归诸于影响的使然;又如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的产生也可以追溯于同一年代——1798-1800年,而当时英国和德国的老一代浪漫主义代表几乎还没有个人间的接触。

      作为一般文学史过程的例证,日尔蒙斯基指出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民族文学—社会思潮的相同的、有规律性的一系列演替以及与各种思潮相联系的主要文学艺术流派的更替与斗争。这些流派的类似是可以用这些民族的发展条件的类似来解释的。比如,欧洲各民族进入近代社会后出现的各民族文学共有的规律性的文学流派演替:文艺复兴、巴罗克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这种历史类型的相似性特征可以表现在思想和心理内容上,也可以表现在主题情节上、艺术形态和艺术境界上,以及体裁结构、艺术风格特点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