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第三次高潮的收获与迷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读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出现(大约在20世纪初)要大大晚于西方,不过也已经经历了耐人寻味的几起几落、风雨变迁。50年代中后期可以说是中国科幻创作、出版的第一个高潮,70年代末、80年代初则是第二个高潮。由于政治气候、创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段时间科幻创作处于一片沉寂之中。进入9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科幻文学才迎来了可喜的复苏,中国科幻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正在到来。

      一批新的作家出现了。星河是近几年来科幻界崛起的一颗新星,他的作品多是结合时下最火热的网络内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英雄主义为科幻创作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如《决斗在网络》、《网络游戏联军》。王晋康的科幻作品往往有着更震撼人的东西,他在昭示理想主义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现代文明铁的秩序与冰冷的逻辑。杨平的超前意识总让人耳目一新。还有创作颇丰的“科幻之星”杨鹏;细致敏锐的女作家凌晨;擅长构思,情节缜密的硬科幻作者周宇坤;创造意境美的潘海天;湖南平江的牧铃;颇有深度与力度的苏学军;第一个在高校开设科幻选修课的吴岩等等。除了这一批新生力量之外,老一辈的科幻作家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近期也有新作出手。另外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网络科幻,创作者大多是年轻的学生,作品短小精悍,科学含量不高,但往往构思奇特,颇有味道。除了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一些出版社也积极投身到科幻小说的出版中来,重要的成果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科幻新作系列丛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华当代科幻小说丛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天狼星科幻小说丛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中国少年科幻小说系列》。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更把科幻小说作为出版特色。已出版《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2066年环球风暴世纪科幻小说丛书》等。

      收获之一:科技发展带来题材的拓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瞬息万变,它把无数的梦想变成现实。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也面临着新的疑虑:电脑是否会发展到比人脑更加聪明的地步并统治人类?由基因技术生产的人造人和自然人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宇宙间的唯一生命吗?外星人是恶魔还是天使?人类能否超越光速在时间轴上往来?……这些都可以让科幻作家们在创作中进行大胆的猜测与假设。

      网络可能是最受当下科幻作家们青睐的。星河的网络科幻世界就是计算机+网络+CH桥+游戏。典型之作就是他那篇描写大学校园故事的《决斗在网络》,作品中对虚拟世界的描写正切合我们对网络的虚拟与真实的思考:网络是虚拟的,人却是真实的,当“人机联网”将真实融进虚幻之中时,便获得了释放于物质形体以外的自由。如今网络文化的主力军与参与者许多都是青少年,对于网络所给予的那种另类的自由与无限可能性的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在《决斗在网络》中找到共鸣。只是星河的网络题材写得有些泛滥了,于是再读到时就少了初遇时的惊喜,多了些雷同的味道。

      自从第一只由成年体细胞克隆的哺乳动物多利羊问世以来,克隆人就日渐成为逼近人的事实。潘海天的《克隆之城》讲述的是克隆之后人性的异化与回归。仔细看来,克隆之城中克隆人在冰冷专制的世界中追求自由的努力依然是压迫与反压迫的主题,只是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克隆之城,而不是某个历史古城。虽然克隆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但中国科幻在这个问题上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的扩展。

      此外还有外星生命主题、环保主题等等,也都成为科幻作者们关注较多的话题。

      收获之二:人文思考激扬生命活力

      科幻小说要成为具有一定分量的作品,人文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进入科幻创作的主导视野,软科幻作品也日益丰富起来。软科幻更注重描写“科学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关注的是人的命运与社会生存等人文主题。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转移到科学的长远后果,而不仅仅以科学的眼前功效成果来判定它的价值。

      还以网络题材为例,杨平的《MUD ——黑客事件》中那个虚拟世界则发展得极为庞大与完备,“在这里,我们有与外面的世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历史。外面世界有的一切这里都有,他们凭什么判断那个世界是真实的, 而这个是虚拟的。 ”作品中“猩猩”熟悉的是mud玩家的世界,面对外界时便觉得空虚与孤独。 然而故事中的他最终还是在一刹那间从虚拟世界中清醒过来,主动而细腻的生活就在他的眼前:“我以前怎么就没有发觉外面的世界那么美?”也许虚拟的世界因为人真实感情的投入而变得真实,现实世界会因为人的冷漠而变得疏远,但最终虚拟的仍然是虚拟。杨平小说的结尾是温馨而充满希望的,但那遮不住行文间流露的对人与虚拟世界的忧虑。

      科幻小说中基因异化的故事重点早已不在技术的进展上,而是在于异化带来的心理危机。王晋康的《豹》涉及生物技术革命,特别是克隆人,由人兽基因嵌合的“超人”的诞生,不可避免地造成对人类现有社会秩序的冲击,其中法庭的最后审判是:“在人类所有的法律中,尽管人们没有意识到,但的确有条公理是法律赖以存在的:人的定义和人类对自身生命的敬畏。”“在没有认定鲍菲·谢作为‘人’的法律身份前,被告无罪释放。”作者对技术与人之伦理学本性的认识和追问别有新意。

      其实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要面向的未来,还有自己走过的历史文明足迹。于是出现了许多以历史中神秘事件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掌故为原材料,用新时代的科学眼光重新解读,形成了“新神话主义”的科幻流派。江渐离在《伏曦》中设置了一个现代科技文明与古老文明的对话,在简短的交锋中作者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现代科技文明的浮躁与狂傲。作品流露出的对自己祖先的崇拜、对民族文化的怀念、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等倾向,值得注意和探讨。新神话主义科幻小说突出的人文思考与民族历史使它在充斥着金属飞船、宇宙星体的科幻文学中显出一种清新的感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