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师范教育的传统与特色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嗣廉 吉林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的师范,是从外国学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师范”也可以说是“舶来品”。然而中国师范教育从1897年创办至今却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如同“橘化为枳”一样,“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师范教育,发展也好,改革也好,都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水土”,都必须发扬这个传统和特色。

      一、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受其制约,应当具有超前性

      一定的教育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师范教育是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需要的产物,并具有一定超前性。梁启超是最早主张创办师范教育的维新变法人士。他在1896年发表的《论师范》一文中就明确提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创办中国“师范院”的人盛宣怀是一位实业家,从“实业救国”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人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他在《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中阐述了创办“师范院”比其他更急需的思想:“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中日甲午战争后认为欲雪耻救亡必须普及国民教育,“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他自筹资金,于1902年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他在《通州师范学校议》中发誓说:“家可毁,不可败师范。”辛亥革命的先行者们,从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创办学校培养革命骨干为革命之所必需。1905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陶成章在浙江创办了大通师范学堂,以此形成了江浙一带的革命中心。从梁启超关于办师范的第一声呐喊,到盛宣怀创办第一所“师范院”;从张謇创办的第一所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到辛亥革命的先行者们创办大通师范学堂,无不源于当时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改革的需要,并且都认为师范教育必须先行。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在教育方面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1912年9月颁布了《师范学校规程》,1916年1月又修改,使师范教育发展有了准绳,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五四”运动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动时期,加之这20多年间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由学日本转向抄袭美国,搞了高师改大学运动、师范与中学合并运动等等,严重影响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尽管一些有识之士和革命根据地对师范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诸如开展乡村师范教育活动,师范教育独立运动,推进师范教育运动等等,但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动荡,总的来说,师范教育发展不快,质量不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为师范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51年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明确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大体上奠定了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格局。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高等师范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53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高等师范教育会议,确定了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方针、任务,同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高等师范教育沿着更加健康的道路发展。师范教育发展不能脱离国情、超越经济承受能力,不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1958年我国在经济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提出5年普及小学教育,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狂热口号,造成师范教育盲目发展。据1961年统计全国中等师范学校从1957年的592所发展到1964所,高等师范院校从58所增加至227所,这样高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条件,因而不得不大踏步后退,匆忙“下马”,原有的师范教育基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1963年统计,全国中师压缩为490所,高师减少至61所。1960年师范教育不仅受到“大跃进”冲击而大伤元气,而且于1960年新乡全国师范教育会上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应相当于综合大学水平”的口号,几乎把我国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引上取消主义的错误道路。这些错误后来虽然在1961年10月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得到纠正,但这种大起大落给师范教育造成的损失确实是严重的。至于十年动乱师范教育受到毁灭性的摧残,更是有目共睹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于1980年6月召开了一次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的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初步总结了当代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深入讨论了建立健全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的方针、任务以及各级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的具体任务。中国师范教育又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1985年召开了全国性师资工作专门会议,提出了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战略重点,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关键,并确定了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方针和步骤,制定了政策措施。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从1980年到1985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又有了较大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增加了81所,达到253所,在校生增加了3/4,达到425047人;中师发展到1028所,在校生达到55.8万人,均接近目前的发展规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