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看待传统教育精华和糟粕的思考HH俞启定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

      传统教育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这一点无人否定;我们应当批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这一点也无人反对。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样的共识的基础上,举出若干值得批判继承的例子,似乎过于简单化,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对于那些历史上可能盛极一时,而现在已被社会抛弃和否定的制度措施及思想观念,例如按身分门第入学的制度,或者是“三纲”的封建道德观念,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话,我们是否还有大肆挞伐的必要?

      对于那些过去现在一直沿袭不衰的良好教育传统,例如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方针,或者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如果不是启蒙的话,我们是否还有絮絮不休重复表述的必要?

      传统教育中的糟粕尤为需要批判和摒弃的,应当是现在仍然存在或将会滋长的那些东西。

      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尤为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应当是现在已经被忽视或正在被放弃的那些东西。

      2

      何谓传统?《辞海》释为“由历史延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笼统言之而已。许多人实际上将凡历史上有过的东西都当做传统的东西,一般多限定于古代。也就是说,历史等于传统,把“中国古代教育”换成“中国传统教育”,似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传统也就没有什么特点可言了。

      “传统”具有时空范畴的广度。因词衍义,“传”表示延续性。构成传统的东西应该是世代相传延续下来的,短则延续一个时期,长则由古至今。除历史研究者或爱好者关心某一时期的传统外,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至今仍然存在,仍具影响或仍有作用和价值的传统内容。“统”表示普遍性。尽管也有官方传统和民间传统,士大夫传统和庶民传统以及民族传统,地域传统之分,但都应该在一个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得以体现。如果是现象习俗,得到普遍反映;如果是制度措施,得到普遍实施;如果是思想观念,得到普遍认同。缺乏延续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不应视为传统。

      由此而论,所谓传统教育,应该是指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得以长久的、普遍的实施的制度、措施、内容、方法以及受到社会高度认同的思想观念。

      我国古代一直维持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教育事业又一直受儒学支配,故古代教育制度(含教育措施、内容、方式等,下同)体系相当稳定,构成固有的传统模式,历2000余年无大的变动。近代以来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剧变,可以说是仿效西方构建的教育体制。但固有传统的痕迹依然可寻,以考试制度最为突出,而考试制度往往是教育的指挥棒,传统的影响由此得到集中体现。

      古代的教育思想能否一概归人传统教育?则有商榷的必要。如果仅就思想领域而言,能存于古籍、至今不失传的观点、见解,一般来说总有它的流传渠道。但也有一些思想学说,是当时以至后来很少有人重视,甚至很少有人知晓的。王充《论衡》就是一例。《论衡》成书后长期泯没无闻,汉末至东晋,虽有个别知音,然而“蔡邕秘弗视人,葛洪赞弗容口”,总的看,在古代是“为世所共轻”(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八),恐很难说有多大的社会影响面。分析王充的思想观点有什么价值,与考察他的思想的社会影响应是两个尺度,而是否构成传统应取决于后者。

      即使是历来颇受重视、广为流传的教育思想,究竟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还是属于传统教育?也是有区别的。前者或许可以直接等同,后者则需另加考察,因为观点主张并不等同于现实存在。思想往往多带有理想、理念色彩,或只在局部成为现实,或在未来方能实现,也可能永远不能变成现实。试问在古代,学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两种学习动机,哪种属于传统教育范畴?

      3

      在传统教育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一个评判尺度。如果以现代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问题自然简单得多(尽管有时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定那么规范和统一)。然而完全以现代标准去评判历史现象,有失客观公正,不是唯物主义态度。即使是从实用的角度说,效益也是有限的,作为被评判者,又如何能对评判者有多大帮助呢?不过是对现有的东西填补一些历史的注脚而已。

      现在看来是精华的东西,历史上不见得适用。如樊迟要求学稼艺,遭孔子抢白,古代的学校没必要也不可能传授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现在看来是糟粕的东西,历史上不见得未起过积极作用。如恪守师法家法、不改师说学宗,在以师传口授为主的早期教育方式下,有助于保障文化典籍流传的准确性。

      传统教育中更多的东西很难简单定性为精华或糟粕。拿考试制度来说,一方面,它是学习的动力和压力,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又迫使教学为考试服务,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传统教育理论的许多原则观点,更是不能片面强调和实施。即使是循序渐进这样似乎无可挑剔的教学原则,也并非只意味着斜线式的教学进程,而螺旋式、跳跃式的教学亦非对循序渐进的否定。事物是复杂的,是即是、非即非的思维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将陷入窘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