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岳晓东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上海教育科研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德育是国内大、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此处指面对面的辅导与咨询)是学生管理与心理健康急需开展的服务项目。德育与心理辅导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它们的目标,要点及实施方法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各起什么样的作用?它们的专业要求各是什么?它们又可在什么方面进行协作?本文拟从以下八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一、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心理辅导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人格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认识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它力图使学生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抗不良诱因的能力。它通过教学、示范、环境创设及主体参与等方式,为学生创造道德学习与实践的优化环境,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行统一、表里一致的道德行为准则,以支配个人的行动,并学会自制与自律。近年来,许多德育教师按照寓德育于智育、美育之中的原则,开展各种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意在使德育更加生动活泼,接近生活,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心理辅导则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它力图使学生在自我认识、情绪控制、道德自律与自身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做到在自我意识上有充分的自知之明与自信心,善于解剖自我,反省自我;在情绪上有充分的安全感与稳定感,能够积极承受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与挫折;在人际关系上有充分的宽容力与交际能力,善于处理人际间的矛盾冲突;在个人发展上有充分的计划性与坚韧性,既能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又能以此激励个人去不断奋斗,完善自我。一句话,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语,参见林孟平1992,页21)。

      总之,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而心理辅导是一个自我反省与强化的过程,使人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

      二、德育使人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辅导使人达到凡人的境界

      依照1994年4月10日至13日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综述(刘华山等人,1994),德育是将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它力求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律与自控,达到“君子”之境界;而心理辅导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看待,它力求人充分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把他看作一个凡人。

      笔者甚赞同这一提法。德育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它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社会先贤,英雄模范等人物的行为,达到孔子之“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思过”之境界。它希望培养学生“大公无私”的品德,协调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防止学生自我需要的无限膨胀,终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行。如近年来由广东教育厅推出的“新三字经”就是这种德育方式的新突破。

      心理辅导则不同,它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与生活环境中去理解其特定行为与动机,不加简单的是非评断与道德指教。它鼓励“当事人重新恢复自我,将它从种种束缚中释放出来,好让它能够重新控制自我”(佛洛伊德语,参见林孟平1992,页21)。所以,它要求教师多从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积极肯定他的长处,鼓励他从多方认识其特定行为与生活挫折,终而强化个人自我向善的意向。由此,心理辅导尽量用“凡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并积极加以理解,以增强辅导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因此,德育是鼓励学生事事向模范人物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终而以“君子”自居。心理辅导则从凡人的角度来分析、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帮助他寻求其自我完善的途径。

      三、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

      德育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它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与品行。换言之,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如近年来国内推广的“五心”教育(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就是塑造学生崇高心灵的突出事例。

      心理辅导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它将学生的每个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地认识与思考。困此它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由此,心理辅导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使学生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悟出生活的哲理,总经验教训,从而加强其自知之明与自制能力。它要“协助当事人成为一个负责任、独立、且能自我实现的人,好叫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作决定”(伯德逊语,参见林孟平1992,页21)。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

      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情绪及人际关系出现的偏差表现,采取思想教育式的处理方法,则易于因过分强调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与学规而忽略了其个人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这样高高在上的处理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思想基础,也难于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认清其问题的实质并加以彻底纠正。反之,把学生的偏差当作其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则大大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四、德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心理辅导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它使学生充分了解、认同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强化对它的心理依附,所以,德育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特点。在中国社会中,德育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传统美德,热爱其锦绣河山,敬仰其民族英雄,弘扬其文化传统,终而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由此,德育不光涉及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养,也涉及个人历史观与民族观的养成。事实上,在任何国家与社会当中,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其德育或公民教育的重要成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