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 任课教师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研究者也想研究出一些对班级教学有所裨益的成果,但教学研究的成果却很少影响到实际的班级教学。阿瑟斯·鲍尔斯德(Arthurs Bolster)当过中学教师,并且是一所大学里研究班级教学的教授。他对自己20多年来的教学及研究方法作了反思,并对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形成各自教学知识的差异性作了研究。他提倡一种社会语言人种学的研究方法(Socialinguistic ethnographic approach),他认为这种方法能产生既具有学术严密性,又有助于教师班级教学的教学知识(Knowed ge of teaching)。 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教学很少受专业研究者的新发现或新发明的影响。教学研究者和教师的关系既不密切也不富有成果。教学研究者很少受到从事实际教学的教师的敬重,他们的建议也多受到冷落。许多由教学研究者提出的革新,如教材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变革,都首先在学校里时兴了一阵子,然后又被根深蒂固的传统做法所取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想吸取一些有助于提高自己教学技能的信息,也不能说教学研究者没有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呢? 一、分析框架(The Analytic Framework) 鲍尔斯德认为,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在理解教学活动方面有两种基本差别。第一是教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即怎样观察、总结概括出有关的教学知识的。这涉及到一条条信息和行动原则是怎样在逻辑上和理论上相互联系起来以理解实际教学的。第二个不同点是教学知识是如何确立的,即如何检验和证实教学知识。教学知识的两维——发现和证实是相互联系的。活动之所以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发生了,而且因为他们被理解和组织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重要的教学原则不仅是基于以前的经验,而且更是因为它能有一种最有价值的方法去证实。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就是在各自教学知识的形成及确立方面出现了鲜明的不同。下面就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教师是如何理解教学的 教师关于教学的知识是如何形成和确立的呢?他们又是怎样维护和发展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呢?教学的环境结构(一般由一个教师30个左右学生组成)需要教师作为一个情境决策者的身份出现。教师的教学知识就是在这种教学实际过程中产生的。 传统的观点是,教学过程必须有一系列的操作性说明:首先,授课前,教学必须计划好,采取哪些措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心中有数。学生只要完成这些精心组织好的任务,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上课时,教师把这些计划好的任务分配给每个学生,班级活动的管理也是按有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不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并不象设计好的那样有程序。教师还得做一些临时性的调整。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中,富有成效的情境决策是教学方法的试金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对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各种因素的假定,作出一个个决策。当教师拟定教学计划时,这些假定是早就确定的,并且大部分是基于以前的经验。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发出并观察一系列暗示,便产生了一些新的更具现实性的假定。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过程。 上课开始,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先给学生一些指示,接着,把这些指示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有时兼而用之)传达给学生(慈爱地抚摸一下己开始书写的学生的头)。学生也根据教师的反应来确定被期望的行为,并且用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反应出来(一个学生不耐烦地放下铅笔,凝视着空中),教师看到这些反应,猜测学生的进步程度(她沉思着,是否是为指定的任务所困扰,还是被外界的事物而分散了注意力。)基于这些分析,老师选择和发出了一两个矫正的暗示,把学生的行为引向预设的方向(教师对全班同学说:“你们作业时,我将巡视一下。”“约翰,你在纸上写了什么?”)。这些矫正性暗示会把学生引向更深层次。而且,这种复杂的交往过程一直持续到下课。 通过这种交往过程多次重复,一个确定的班级文化便形成了。这种班级文化的具体内容可能和别的班级不相同,但班级文化的形成过程却是一样的。大多数教师就是在这种情境决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知识。这些教学知识(包括信仰、规范和价值)是教师最信任的,并用来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 上文中所提到的情境决策者(situational decisionmakers)这个概念的一些涵义,可以帮助理解研究者和教师之间关于教学知识的不一致。首先,教师的教学知识是从问题解决中产生的,因此在结构和形式上比教学研究者的那种理论性的教学知识显得更符合实际。其次,情境决策过程也是复杂的而且需要较高的智力活动。随着决策技能的提高,这种教学知识也有一定的逻辑性。 教师教学知识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知识有两个基本特点(暂不考虑其他特点)。首先是它的独特性。这是因为它的起源就有独特性。为了有效决策,就需要对班级环境有个相当精确的了解。教师的教学知识不是从大量的相似情况中系统比较而产生的,而是从那些独一无二的情境的直观分析中产生的。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虽然也不排除班级间有相似性。成功的教学必须发现并顺应这些个性特征。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第二个特点是有效性。教师认为只有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的教学原则才是正确的。应当从班级教学中有无良好效果来总结教学知识,而不是从理论中去演绎出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