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随着教育的普及,一代代人要经过学校教育的培养,在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化行为道德以后,才踏上社会。从理想的角度来看,些时的学生应是有文化有能力有信心有良好的个性的,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学校对教师的感激和留恋走上新的人生之旅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学校教育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某地某重点中学的学生毕业时在黑板上留下了六个大字:‘解放了,自由了。’扬长而去。”①这说明学校教育的尴尬。同时也说明学校教育没能发挥出其久远的魅力。目前国际教育界在积极地探索改善这种情况的策略,国内一些教育改革家也已创造出不少令人振奋的结果和经验。本文试图从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方面就学校教育的改进谈些看法。 一、从哲学高度来认识活动的特征 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1、社会性。人的活动的首要特征是社会性,无论活动是指向客观对象(如使用劳动工具、演算习题),还是指向人或人的集体(如人际交往)都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单个人的活动是包括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离开了社会关系,人们的活动就不复存在。活动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的观念活动,也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个人的生物性本能活动或适应行为,而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体现着一定社会关系的现实人的活动。学校和班级都可看作是社会的缩影,这其中的活动既反映着社会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要求,又反映着社会环境的渗透和影响,只不过前者带有更多的自觉性,后者带有更多的自发性而已。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要和教师、同学这些群体中的成员打交道,还要和除他们之外的诸多社会人员进行交往,这都构成了学生们的社会关系。正是从这些方面我们说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也带有社会性特征。 2、对象性。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又一特征,是指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的对象的,不管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对象。从认识论来看,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是一种有大脑因而具有意识和思维功能的物质实体。人在活动中,不仅要发挥和运用自己的体力,使之运动起来,以便通过工具的操作这一中介作用于客体,而且要发挥自己的意识和思维功能,来调节和控制体力的运动和工具的操作对客体的作用,使之趋向于一定的目的。人有主观能动性,不过人的内在目的和自觉意识是通过支配活动的形式,或者说是使外部客观对象发生人们所要求的改变而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活动是一个对象化地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过程,也可以通俗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由于作为主体对象性活动的客体的多样性,因而人类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确立和发展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而变革自然界的活动;有确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变革社会的活动;还有确立和发展人自身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和加强自身本质力量为内容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而且还可以分化出更为具体的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活动。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的对象性是十分鲜明的。活动激发学生们从事学习、游戏、锻炼、交往、实验和创造,使他们产生着和实践着一定的目标、榜样、模式和理想,这不仅说明他们的认识有对象性,而且还说明他们的需要和情绪等心理内容也带有对象性。活动有的有真实存在的对象,如加工一件产品或者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等,还有的只是有对象的映象——人对象属性的反映,如一个人练习长跑,看上去没有对象,其实他的对象是一种映象——身体健康的人或运动员的映象,他正是以这种映象为对象而从事跑步活动的。学生的活动常常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被一种映象所吸引而焕发出积极性的。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同样应表现在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上,使之有着丰富而系统的结构,从而展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宽广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积极开展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活动是意识发生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②心理学中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以心理反映为中介的生活的基本单元,人通过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使反映进一步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发生发展的基础。内部心理活动起源于实践活动,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过程,只有在人与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由开始的人与人心理之间的过程变为个人心理之内的过程,是由外间活动内化而成的。学生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接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牢固的,而且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因此要充分认识积极开展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对学生意识发展的重要意义。 2、活动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主体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这种人的发展不同于动植物发展的内在可能性要变为现实,还需要通过人的现实的社会活动。对于人的素质发展来说,活动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各种素质是在人的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人的生理活动改变人的生理因素,影响人的生理素质;人的生理活动改变人的心理因素,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人的社会活动改变人的社会因素,提高人的社会素质。从活动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技能来说,技能形成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地把已储备在脑中的知识同来自活动的对象的信息加以比较、对照和改造的过程,是人合理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选择动作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动作的结果。学生学习了劳动生产的知识,不在实践活动中反复操作是不会形成技能技巧的。学生从课本上学的定理法则不在活动中练习和反复运用,也不能转化为解题的技能,更谈不上运用于实践。这说明学生只有使知识形成技能和熟练的技巧,才能调节完成活动所必须的智力操作和身体操作的复杂系统,才算提高了他们的能力素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天赋是有差别的,但人的各种丰富的潜能可以通过活动使之被唤醒,得到开发和发展,人的素质的差别主要还是由后天的活动不同造成的。从这点出发,所以说活动是开发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决定性因素。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把他们置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