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美学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门新的教育分支学科,它除了研究客观的教育审美对象——教育美以外,还要考察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对教育美的感受,即教育美感。本文主要探讨教育美感的本质和特性、教育审美的心理要素及教育审美心理过程等问题。 一、教育美感的本质和特性 教育美感是人对美的教育反映中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和享受。教育美感与一般的美感一样,它也是指人的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显然这里所谓的“享受”,并不是指物质上、生理上的满足,而是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愉悦。教育美感虽然不同于生理快感,但它必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比如教师杂乱无章的板书、语无伦次的表述,会使学生视、听感官产生不快,因而难以引起美感。教育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由感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那种愉悦。 教育美感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与其它意识活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构成了教育美感的特征。教育美感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教育美感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它的直觉性,即它的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从而获得美感。具体而言,人们在感知教育美时,似乎并没有经过理智的考虑,不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推理,立即就能认识到它的美,并引起相应的美的感受和感动。比如,当一个穿戴得体、举止优雅的教师一出现在眼前,我们立即会感到很美;当一踏进整洁幽静、绿树如荫的校园,我们会迅速被它所吸引。教育美总是通过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教育美感的产生也只有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下才能实现。因此,教育美感无疑必须基于人的感性活动,即审美必然以感性的方式去把握客观的教育美。教育审美过程始终处于具体形象的直接感受中,一旦脱离了具体形象的感受,教育审美心理活动也就不存在了。例如,某位教师教育艺术高超,如果只是听人介绍是不会产生美感的。只有当你身临其境,亲自去聆听他的讲课,才能体会到其教育艺术魅力之所在。当然,我们在承认教育美感直觉性的同时,也要肯定教育美感的理性认识。教育美感的直觉性实际上包含了理性成份。只不过在产生教育美感时,我们对它没有觉察罢了。在教育美感中经过感知就能立即感受到对象的美,是因为在这之前早已有理性作用的准备。一个人看到一个优美的公式或一幅精美的教学挂图,立即就能感觉它的美而产生美感,这是他以往有关的文化知识积累的结果。而对于没有这种文化知识积累的幼儿或其他的人来说,就不可能对同一公式或教学挂图的美产生美感,不可能马上欣赏到它的美。这说明,人们对于教育美的感觉是以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尤其是在认识和感受较为复杂的、内容深刻的教育美,更需要深入的理性认识的参与。 2.它是认识和情感的统一。在教育美感中,教育美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决定着人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反应。教育美之所以能使人动情,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教育美本身所决定的。作为审美对象的教育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领域的感性显现。因此,通过教育美的欣赏和创造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如果主体对教育的美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就不会获得美感。无论是教育美的欣赏,还是教育美的创造,都必须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如果在教育美的欣赏中,教育美不能激动欣赏者的情感活动,这样的“欣赏”就不能成为审美的享受。如果在教育美的创造中,教师没有由教育的美好的认识而引起强烈的情感活动,就难以创造出真正的教育艺术。从教育审美心理活动来看,情感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它不能脱离教育美的认识而孤立存在。在教育美的欣赏和创造过程中,人的情感反应总是和对于教育美的认识互相交织在一起的,是以对于教育美的认识为基础的。从教育美的欣赏来看,欣赏者必须对美的教育所蕴含的理性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对它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教育美的创造来看,教师对他所讲授的内容理解得越是全面和深刻,其情感反应就越是恰到好处。所以,教育美感中的情绪激动和情感愉悦是以认识为基础,并且渗透着认识的理性内容的。 二、教育审美的心理要素 教育美感的形成似乎是非常直觉的,有时候几乎会在瞬间完成。事实上,教育美感的形成过程涉及了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教育美感的产生,正是这些心理要素共同作用而构成的一种审美体验。 1.感知。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们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同样也是教育审美感受的基础。教育美作为客观存在,它是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只有首先感觉教育美的感性形式,才能反映和认识教育美。脱离了对教育美的感性形式的感觉,就不可能有教育审美过程中的想象、情感和理解,也就无法实现具体的教育审美心理功能。由此可见,感觉是教育美感中其它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在教育审美活动中,审美感觉与感官快适,具有密切的美系。就教育美的欣赏而言,从观赏美丽的校园景色或教师的精美板书,到聆听一堂节奏分明的课堂教学,伴随着对于这些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如色彩、线条、形态、音调、节奏的感知,都会引起审美主体的“娱目”、“悦耳”等感官方面的快适的感受。这种感官快适是教育审美活动的物理基础,如果舍弃它,教育审美感受便失去了依附条件。但是,感官快适本身并不等于教育美感。真正深刻的教育美感不能只停留在感官的快感上。随着教育美的认识的深入,教育美感的体验也必然由感官快适的感受进入到情感的愉悦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