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本论刍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燕国材,男,1931年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科学》副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主编;上海市政协委员。

原文出处:
云梦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摘要:教育人本论是在我国80年代改革开放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上兴起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本土化即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潮。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它不排斥教育社会本位。它与教育社会本位是相互支持的;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联系,也有不同。

      关键词:教育人本论 教育社会本位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

      我国是一个具有“人本”教育传统的国家。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又受到了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人本论的思想。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在八十年代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现就教育人本论提出个人的一孔之见,向海内方家与广大读者请教。

      一、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涵义

      任何事物都有基本身的内部结构,亦有其外部关系,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要揭示某一事物(包括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就既要从其内部结构去考察,也要从其外部关系去探究。教育人本论就是主张从教育内部去考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的一种思想。谁都不会否认,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人做一个真正的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归宿处;离开了培养人这一点,教育就不复存在。因此,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这也就是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

      从上述这一核心思想出发,教育人本论的性质,还反映在如下三个密切联系的基本涵义之中:

      (一)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任何人生在世界上都是有一定价值的。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应有的地位、作用和尊严。我国古代的“人贵论”便表述了这种看法。“贵”即有价值的意思,“人贵论”便是人有价值论。人的价值首先表现在,人既不同于动物,也不是机器,人就是人。因此,每一个人就不仅要肯定自己是人,更要把别人当人看。其次表现在,人是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唯一的巨大力量,因此,人应当成为大自然和社会的主人。最后还表现在,每一个人都有其应有的尊严,都力求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但是,上述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就能发现和认识的。从历史上看,原始社会由于文化、科学知识、生产技术的极端落后,连人的生存都经常受到外在的客观力量的威慑,因而总觉得自己软弱无力,看不到自己已有的和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奴隶社会是一匹马换五个奴隶的时代,作为奴隶的人自然毫无地位、作用和尊严可说。我国古代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与认识,是从孔子开始的。但在封建社会中,人的价值仍受到了封建统治的严重桎梏;虽有不少有识之士在呼唤人的价值,却对它始终没有充分的发现与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但也受到了种种的干扰与破坏。如有些学者把人动物化,把人还原为机器,并企图用动物研究来代替对人的研究,用机器模拟来取消对人的探索。由此看来,到现在为止,人的价值尚未获得充分的发现与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必须借助于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真实意义,就是要引导人们发现人类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从而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每一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同时每一个人都亟欲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这几乎是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共识。人的潜能并不神秘,它乃是人同动物足以区别开来的标志,是人之所以能培养成为人的可能性。动物身上不存在这种潜能,所以对它们虽费九牛二虎之力加以教育,也始终不能把它们培养成为人。人的潜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德潜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即认为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平等的“善端”,“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便是指品德潜能。二是智能潜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便是指这种潜能而言,即“良知”为人的智力潜能,并非说人生来不必学习便有知识;“良能”为人的能力潜能,亦并非说人生来不必实践便什么都会。可以说,我国古代的潜能论是从孟子开始才明确提出来的,嗣后历代在此思想方面都有所深化,有所发展。在西方,当代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更明确地提出了人具有一种先天的优秀潜能的假设,其教育思想和整个心理学体系就是建立在这条假设的基面上的。

      上面说过,人的潜能只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它决不是现实性。而为了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就必须兴教育人;如果放弃教育,则这种可能性会永远得不到转化。以智能潜能为例,现在国内外都公认存在着三种水平,即超常(天才)、中常和低常(低能)。这三种水平应当说是与生俱来的。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针对这三种潜能而为之创造适宜的条件,如为超常者创造足以发挥其超常智能潜能的条件,否则,如果教育跟不上,就会使天才遭到压抑甚至泯灭;要为中常者创造足以开发其中常智能潜能的条件,如果中常者的智能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这不仅对他个人受用无穷,同时对整个国家民族也将受用无穷。至于低常者,如果能受到适当的教育,也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人。由此可见,教育的真实意义,就是要把人的先天的种种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养成相应的品德行为与智力能力,从而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三)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个性,也应当具有这样的个性;只有表现出独特个性色彩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关于个性问题,无论教育界、心理学界都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分歧。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不少人把个性等同于个别差异。我们则认为,个性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古人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少论者常用这句话来强调个性的差别性。其实,人的面孔首先是“大同”,然后在“大同”的背景上才显示出其“小异”来。可见,这句话说明个性是共同性和差别性的统一。第二,在个性结构方面也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如前苏联即认为个性是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我们则持世界观核心论的个性理论,即认为人的个性=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智力、能力、气质、性格)。据此,所谓发展个性,就是要培养人的世界观,要形成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