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早在抗日保台斗争以前,他便在台湾积极从事教育以报效祖国。内渡以后,他更是锐意于兴学启民智,向封建传统教育挑战,积极创办新学,在粤东“劝办学校以百数”,①桃李满天下,“学生出其门者千余人”,②“在其兴学十余年中,培植人材至多。广东革命志士,多半出其门下。”③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然而,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④不论在论述洋务教育或维新派的教育时,竟未有片言只字论及丘逢甲,我们认为,这是不公允的。丘逢甲从脱离洋务派走上维新道路,到由改良走向革命,由一个爱国主义者完全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是比李鸿章、张之洞的洋务教育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教育略胜一筹的。应该充分肯定丘逢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在搞“洋务”的同时,也对封建传统教育作了一些革新,提倡“新教育”即办“西学”。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设立同文馆,培养外语专门人才。学生除学习西文(外国语文)外,还学习经学、史学、算学、词章等。二是开办专业技术学校,如电报学堂、西医学堂等,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创办军事学校,如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培养军事指挥人才。这些,对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洋务派“新教育”的中心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质就是以中国封建主义的“旧学”为一切政治、文化教育的主体,特别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作为一切政教的中心。尤其注意“君为臣纲”,丝毫不准触犯封建专制的君主政体。在这个大原则下,可以用“西学”来巩固传统的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所标榜的“自强求富”完全破产。于是,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普及近代教育的紧迫性,并采取了“组织学会、兴办学校和设立报馆”等途径来推行改良主义教育,力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造封建主义的“旧学”。他们虽然和洋务派一样,也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洋务派提倡的“中学”,主要内容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维新派提倡的“中学”,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君主立宪制度。而且,维新派所提倡的“西学”,除了包括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先进的专业技术之外,还包含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政治学说,目的在于提倡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和科学学说。所有这些,都为国民思想的解放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丘逢甲也是维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康有为等在北京推行维新变法运动时,丘逢甲正在粤东一带讲学。先后受聘于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任主讲。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开创了新教育的先声。 第一,猛烈抨击封建教育制度,极力主张废科举,兴学校。 丘逢甲年青时中进士,居京期间,目睹官场史治腐败,遂放弃仕途,返回台湾兴学以寻求救国之术。先后主讲于台中府衡文书院、台南府罗山书院和嘉义县崇文书院。此时,丘逢甲已深感旧时括帖之学,无裨实用,故以中外历史为授课重点,传播西方文明。且勉励学生,“勤阅报章”,关心国家大事,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抗日保台失败内渡大陆后,他更是尖锐揭露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其上自王公大臣,而下至百执事,叩以六洲之名茫勿知,询以经世之条瞠勿答。遇交涉则畏首畏尾,值兵争则百战而百败。其负文学重名而自命通才者,亦不过求之训诂词章,以为吾学之能事已毕。语以贫弱,则曰吾学不言富强;语以危亡,则曰是有天运。通国之人心若此,士习若此,无惑乎外人竟嗤我为睡国,比我为病夫,夷我为野蛮、为土番也。”⑤极力主张“科举必废”,⑥劝导青年“毋亦为科举所累”,⑦并“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⑧ 第二,冲破传统观念,在兴办新学过程中,创办师范学校和倡办女子学校。 内渡后,丘逢甲更“深慨中国之弱,由于不学也,因思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⑨而致力于创办新学堂,先后“劝办学校以百数”。由于师资严重不足,为了培养师资,发展新式教育,他不辞劳苦,多方联络,筹集资金,聘请教师,终在1904年夏天,在镇平县(今蕉岭县)县城“桂岭书院”旧址,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培训小学师资的学校--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次年,又在员山创兆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专门培养“闽、赣地方小学教师人才”,⑩以支持各地办学,成为我国最早创办师范学校者之一。 丘逢甲还冲破封建传统观念,把妇女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1902年,他为陈撷芬女士《女学报》题诗一首:“唤起同胞一半人,女雄先出唱维新。要修阴教强黄种,休把平权笑白民。拾翠尽除闲著作,炜彤兼复古精神。大江东望文明水,遥祝飞行比电轮。”(11)为了促使女性的觉醒,他大力提倡兴办女子小学。1909年7月,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为副议长。于是,便和其他议员一起,联名提出了“振兴女子小学”的议案:“女子为教育之根本,尽人而知,乃我省之女子小学寥寥无几,而于外州府尤甚,风气未开,故也。为开通风气计,则女子宜先从小学入手。”还具体规定:“凡府及直隶州均设女子师范一所,并附设初等女子小学,其州县不能设立师范者,亦必先设立女子小学以为倡。至已设女子小学一时教员难得者,不必拘定女师,即暂延男师者亦可。”(12)在他的倡导下,广东女学得以兴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