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确立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根据;接着论证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指出人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根据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指出了应如何制定与实施教育培养目标。 【关键词】 教育培养目标 社会发展 个体发展 个体社会化 目标社会化 目标素质化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目标是关于人才质量与规格的一种规定。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着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展开的。也可以说,整个教育的发展历史,都同培养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有关。人才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在确立教育培养目标时,探索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在教育发展史上,往往成为确立教育培养目标时议论的中心。 一、关于确立培养目标的理论根据 以什么作为确立培养目标的基点,是从人出发,还是从社会出发,这一直是教育理论上争论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它反映了人们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看法,也是对教育的功能与价值的不同的判断。 (一)历史上确立培养目标的不同理论依据 在历史上,确定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曾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依据。如: “宗教使命论”。以完成宗教使命,培养神职人员为目的。这种理论在中世纪的欧洲曾占统治地位。他们从神的“旨意”引伸出教育目的,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目标和教育目标。 “道德伦常论”。我国封建社会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培养忠君、尊孔、能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统治人才。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主张把教育目的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认为教育的全部工作“可以归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和谐发展论”。主张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身心达到“既美且善”的境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提出和谐发展观点的思想家。文艺复兴以后,许多资产阶级教育家也都对和谐发展作了重要的论述。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①裴斯泰洛齐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在于“和谐地发展个人的各种能力”。② “教育即生长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他说:“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须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③他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④就是说,教育除了促进儿童内部本能的生长以外,没有外在的社会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绅士教育、公民教育、自然教育、泛智主义、进步主义等等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这些理论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种主张:一是主张教育目的在于满足社会需要,一是主张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发展。这也就逐步形成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 (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争论 1、个人本位论 这一派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的需要出发。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后,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提出了新人的培养目标,主张造就具有人文古典教养和丰富个性的人。特别是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封建主义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国家,需要培养有资产阶级自由意识和独立创见的人,提出解放个性的口号,主张教育要从人出发,要尊重个人人格,实现人的价值。这在反对封建统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 (1)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本能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目的不是根据社会需要确定,而是根据儿童发展需要确定;教育就是人的天赋本能的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是由于它本身的一种需要。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认为社会的价值只在于它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应当由个人来决定社会,而不是由社会来决定个人。 (3)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公民”。卢梭曾表示,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间作出选择,他选择塑造人的目标。他说: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他既不是文官,又不是武将,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⑤ 2、社会本位论 这一派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自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获得迅速发展,民族主义也在此基础上日益高涨。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世界经济危机为契机,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国家权力日益增强,普遍强调国家主义。此时,出现了一种“社会学派”,主张教育的一切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涂尔干,德国的诺笃尔普等。他们认为: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孔德语);“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诺笃尔普语);而且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是从社会得来的”(涂尔干语)。 (2)教育只有社会目的,没有个人目的。“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个人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诺笃尔普语);认为教育在于“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白格尔门语);提出教育目的就是“使青年社会化”(涂尔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