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学的历史追溯与思考

作 者:
李勇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佳木斯师专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列宁曾说:“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为了用科学眼光观察这个问题,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是不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如同其他一切思想,愉快教学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和渊源。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将会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更深刻地理解愉快教学的实质,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

      一、愉快教学思想的萌芽

      纵观中外教育发展史,尽管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式”“注入式”教学思想相比,愉快教学思想显得十分微弱,然而中外教育家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呐喊。对愉快教学发出第一声呼唤的,应当首推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如《论语》开篇就载有孔子对愉快教学的认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①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孔子这时已经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其实,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就是以学为乐的典范。孔子称赞他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我们认为,孔门弟子的乐学与其老师孔子的乐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即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④其弟子颜渊就曾谓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⑤阐明了乐教对乐学的重要影响。

      孔子的愉快教学思想,被其后的许多教育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荀子的:“夫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也速”,认为音乐具有振奋人的精神,感化人们,教育人们的力量。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并且非常注意以乐教吸引学生的乐学:“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均是对孔子愉快教学思想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的《学记》,更深刻,更具体的揭示了愉快教学思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⑥其中的“和”,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处理得当,教师善于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易”是指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思”指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教师只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才算善于诱导,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要求。上述见解说明先秦著名教育家及著作已对愉快教学有所认识,并且在以乐教引发乐学,融洽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国外的愉快教学思想,与我国一样源远流长,它是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古罗马昆体良等人的教育实践中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如苏格拉底认为,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他从不直接了当地把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总是喜欢用对话、提问、暗示、诘难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地,愉快地寻求答案。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愉快教学的先河。

      苏格拉底开创的愉快教学思想,被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所继承和发扬。如亚里斯多德认为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从理论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特别是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对西方愉快教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音乐教育既是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也是和谐发展教育的手段。它能使人舒畅愉快,促进人的理智的发展,形成人们高尚自由的心灵。昆体良则主张“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和蔼而不放纵,严峻而不冷酷。显然,上述几位教育家,在愉快教学问题上,已初步涉及到尊重儿童,因材施教,教育目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愉快教学思想初露端倪。

      二、愉快教学思想在“论争”中发展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教育中,“注入式”的教学思想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但一些出色的教育家始终高扬着愉快教学的大旗。如明代教育家王阳明在揭露当时学校的弊端时指出,愉快教学的效果可“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他认为学校对学生只知“督责、诵课、严加管束”,“鞭挞绳缚,待如拘囚”。这样的恶果使学生“视学校如牢狱,视师长如寇仇,视读书如畏途”。所以他主张教育应使学生“视师长如父母,视学校如乐园”。因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拣: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因此他倡导:“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⑦就是说,教学应如时雨春风,使儿童在情意舒畅,“中心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成长。清朝的王筠说得更直接、更干脆:“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扎也。纯者获府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指出了教师应注意展示书中的乐趣,方可吸引学生们乐学。

      到了近现代随着心理学在教学领域的逐步应用,愉快教学问题被更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反对注入式,提倡舒展儿童个性,启发学生思维,以使他们学有“兴趣”的呼声更加高涨了。梁启超曾严厉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必立监佐史以莅之,正襟危坐以圈之,庭内湫隘,养气不足,圈禁拘管,有如重囚,对卷茫然,更无生趣”。其结果必然是“师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也”。因此他力主趣味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但使教之有方,每日伏案一二时,所学抑已不少,自余暇晷,或游苑囿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⑧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一书中也曾批评传统教育并指出了其六大害,其中便有这样的话:不顾儿童心理。“塾师之课读,有声无义”,如小僧之诵经,使学生味同嚼蜡,久之思维与学习游离,名离相缪,心口不同,“此害于浮者三也”;由于学生既无意趣,师生又无情爱,使学生“视学塾如囹圄,见先生如狱史”,剥削其亲和眷恋之良,而养成夫戾忮忌之性”,“此害于怯者五也”。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学法的改革,废止注入式,启发学生思维,以使学生学有“兴味”。“察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⑨从而将愉快教学与启发联系起来,使愉快教学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