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623(1999)04-0008-05 人的个性具有社会性和独特性等特性。从其性质来分,个性可以分为积极个性和消极个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和完美,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 学生个性是在与他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人的发展。所以,学生个性的形成离不开人际交往。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学生人际交往包括两大领域,一是与成人的交往,包括与父母的交往和与父母以外的其他成人的交往;二是与同伴的交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主要是在班级)度过的。所以,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对其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根据教师在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通常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的,是教师完成本职工作所不可缺少的。这种交往由于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不仅受到交往双方的地位、权力、任务的影响,而且受到从上到下的规章制度的约束;不仅受到组织上的严格限制,而且还受到角色任务的严格规定。这种交往既能使学生接受社会规范,尽快实现社会化,也容易致使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产生恐惧感,对于差生来说更是如此。非正式交往由于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交往由于是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轻松和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常常能够起到正式交往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非正式交往有利于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保持心理相容,减少对立情绪,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时,不仅应重视师生间的正式交往,而且应对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予以足够的重视。 根据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来划分,可以分为权力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交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根据勒温关于领袖作风的实验报告进行了有关教育和集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教师的领导作风有三种:权力主义作风、放任自流的作风和民主的作风。在权力主义作风影响下,学生屈服于领导,但一开始就厌恶和不喜欢这种领导;学生言行表现为推卸责任、不愿合作、背后伤人、缺乏创造性。在放任自流作风的影响下,学生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学生之间没有合作,甚至相互攻击;学生不仅品德差,而且学习也差。在民主作风的影响下,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学生相互鼓励,行为的独立性、创造性十分明显。教师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决定着师生双方的交往模式。不同的交往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学校教育应实行民主的领导方式,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向积极方面发展。 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既存在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正式交往,又存在各种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是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的。例如,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为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动、学生之间根据教师的倡议而进行的互帮互助和学习竞赛,这些都属于学生之间的正式交往。这些交往使学生的个性受到不同的影响,班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能养成班干部的民主、平等态度或武断、骄傲的作风,养成普通学生的顺从或逆反心理;学生之间的竞争可能形成他们的开拓进取精神,也可能形成少数学生的嫉妒心。所以,正式交往对学生的个性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之间较多地表现为非正式的交往,学生之间的非正式交往不是等距离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所选择的,相互选择的结果就是在班级中形成了各种性质不同的非正式小群体。根据小群体所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规范,可将班级中的小群体分为四种类型:亲社会型、中性型、偏集体型、反集体型。亲社会型、中性型的小群体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满足学生社交的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使学生获得在正式群体中无法得到的有关兴趣爱好诸方面的满足,尤其是能使那些在正式群体中感到受压抑的学生得到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反集体型、偏集体型的小群体对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消极作用,反集体型的小群体以对抗教师或破坏社会秩序为目的。这种小群体不利于其成员接受社会规范和教师的教诲,不利于其成员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成员易形成逆反心理。 正因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其个性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正确对待各类非正式小群体。 首先,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如上所述,师生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必须借助制度权威,制度权威能够促使学生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因而有利于学生积极个性的形成;但在学生抵抗制度权威,因而使制度权威难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借助个人权威,使正式交往得以顺利进行。否则,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就会受到破坏,各种教学计划无法完成。而非正式交往虽然受到制度权威的影响,但主要是借助个人权威而进行的。所以,教师的个人权威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个人权威如果得到了学生的承认,由这种权威发出的号召就最能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个性也沿着教师的要求发展。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应建立和利用个人权威。教师个人权威的建立除了教师本人应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之外,还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平等、真诚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只有以这些态度对待学生,才能树立个人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