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理论和德育的审美选择

作 者:

作者简介:
檀传宝 南京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有人把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研究态度的科学,一个重要原因乃是社会心理学的这一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态度的学习、改变和巩固的教育过程。中国现存的道德教育模式尚属于外塑型或灌输型,这一范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在于在这个多元价值特征日益明显的时代向青少年提供了一个道德人生思索的绝对参照系。过分露骨的功利性、不问对象的教学以及教育者本身的双重人格形象等等都使中国的德育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反道德和反教育的境地。所以“提高德育实效”遂成为改革开放十余年来经久不息的呼吁。态度改变理论对德育现实的改造具有十分有益的借鉴和应用价值,其中重要的一条启示就是:提升德育追求的境界,实现道德教育的审美选择。

      一、“师表”之美的塑造

      “师表”对于教育美学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范畴。对师表之美的追求古今中外教育实践中是一以贯之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则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师表之美的追求提供了自己的思路。

      1.师表之美的作用机制。

      有两种关于态度改变机制的理论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要建设美的师表形象。

      一是情感转移理论。人们很可能单纯地将他对一事物的积极感情转移到与该事物相联系的另一事物上去。电视广告的画面多是美女俊男就是这个道理。情感转移理论已为实验所反复证实。这一理论告诉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至少不能成为学生在情感上的对立面。

      二是一致性理论。当教师观点同学生原有立场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一种改变态度的压力。按照一致性理论,减轻压力有许多方式。与德育目标相一致的态度改变可以发生在师表在学生认知及情感上具有足够能量(吸引力)的时候;否则学生会采取坚持己见,贬低宣传者(教师)的态度。因此,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能否成为一个崇高的不容否定的审美存在。这又一次使师表之美的塑造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教师形象之美的重要性证明仅仅是问题一个较小方面。社会心理学的态度理论还揭示了塑造师表之美的一些具体路径。

      2.师表之美建设的几项具体要求。

      态度改变理论认为,传播者的宣传效果首先取决于宣传者本人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即人们较易受到专家权威以及我们可以信任的人的影响。阿伦森和戈尔登曾让6年级小学生听一个宣传算术重要性的演讲,讲演者被介绍为某个大学毕业的获奖工程师或以洗盘子为生的工人。结果证明在影响学生对算术的看法的效果上前者远远大于后者。①德育者不是算术教师,他不仅应是一个道德理论专家,而且必须是学生人生智慧方面的导师。如果德育工作者对本门专业都不甚精通,那么面对这个复杂且变化莫测的世界及其影响下的学生,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会有多大。因此德育教师首先必须成为政治科学、伦理科学、教育科学多领域的专家和权威,至少相对于他的学生和他所承担的任务时必须如此。没有睿智就没有师表之美。

      其次是可信性问题。由于每个学生都先验地知觉了德育者是“灵魂工程师”这一命题,所以他的德育对象很容易对德育者的动机产生问题。如教师一开始就被学生认为是来搞宣传的,是靠说教谋生者,则他的学生就不可能给予他以充分的信任,因此他的说服力将大大打上折扣。要防止这一结果的发生,社会心理学认为至少要作到三点:①内容的真实性;②证明对态度及其改变的引导与自己的利益无关;③影响的意图具隐蔽性。内容的真实性取决于内容本身也取决于对内容的安排和讲授的技巧。许多教师在对高年级讲人生的某种选择时,只讲一种死的必然性、不考虑人生的复杂性的一面,不是在真实的背景上讲解,而完全是一种单纯和虚幻王国的描写,有的甚至使师生关系变成了完全的灌输和背诵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没有丝毫的影响力是毫不奇怪的。对于第②点则应努力使学生区别职业利益和真理价值本身的不同,努力将自己的言论归因于事实,使学生确信我们探讨的是真理而非个人私利。第③点则意味着必须将抽象和直接的德育内容寓于具体、感性的生活材料当中,审美的要求更为直接。以上三点要求侧面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德育过程必须追求将科学内容寓于审美性、形象性的教学之中。只有作到这样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实现讲授内容的真实性及讲授的非功利性、隐蔽性,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同时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我们的德育对象。

      德育实效的取得与提高还取决于德育者本人的吸引力。教师的吸引力实质上即师表之美的创造与展示。这首先取决于上述教师形象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的塑造,其次又取决于为实现这一塑造的另外一些具体方面,如人格、表达和仪表等。常常有许多德育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是冠冕堂皇的一套,在课堂外则反其道而行之的例子。这样的教师不仅使其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其双重人格的形象特征更会给学生以坏的榜样,丑恶的榜样会导致对丑恶的模仿,因此这样的教师不仅不合格而且是反教育的。在清除双重人格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的前提下,教师还必须在表达上和仪表上注意美化自身。贾德森·米尔斯和E·阿伦森曾作过一个简单的试验,一个美女,仅仅因为其美丽,就能在一个与美貌毫无关系的问题上对观众的观点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当她公开表示要影响观众时(意图明显),其影响力达到最大程度。②其他实验也证实:越是吸引人的宣传者,宣传的影响力越大。德育对教师形象美的要求更注重其内在美的方面,我们固然不能要求德育工作者都成为美女或演员,但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和过程外将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通过合乎审美律的表达、仪表、行为展现出来,以增强其德育影响力则是完全可行和必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