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教育的现代视野与具体研究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小蔓(1947—),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 校长室,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道德教育需要返回到传统美德教育,但不是简单地向“美德袋”式道德教育的回归,必须返本而开新。传统美德教育要关注情感层面。积极的情感体验分成三类六组和三个发展阶段。中小学教师可进行行动研究探索传统美德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0)01—0045—04

      一、传统美德教育的现代价值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传统美德教育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为什么传统美德教育今天重新变得重要呢?这里不仅有复杂的现实原因,而且有深刻的哲学根据。

      首先,从道德教育历史线索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几千年文明史都是重视传统美德教育。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在中国,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在西方,也只是从五十年代开始。

      西方现代称传统美德教育为“美德袋”式教育。所谓“美德袋”就是指用一个口袋把传统道德中的德目装起来,以这些德目为内容进行道德教育。西方道德哲学有两大基本流派:一是德性伦理学,另一是律则伦理学。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伦理学认为道德与人的情感、习惯有关,美德靠习惯、情感陶冶而成,道德教育以德目的形式进行。而以康德为代表的律则伦理学主张人的道德形成靠理性对道德律令的服从。但无论哪一种,千百年来,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一直以重视德目形式进行的道德教育占据主导。但本世纪初,这种传统的道德教育,首先是在美国遭到了责难。杜威提出学校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学校道德教育要改造的主张。他认为道德知识必须与关于道德的知识加以区分,道德教育不是关于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真正给人道德知识,道德知识是包括行动的知识。因为道德教育不仅需要人去做,而且需要道德情感方面的变化,还要形成信念,即道德教育是使人在道德上发生转变的过程,而不只是给予关于道德的知识的过程。可惜这一思想多年来很少引起人们注意。

      人类历史行进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传统道德教育难以维系。首先,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的成长、发展主要是认知发展阶段的变化,儿童的发展以认知发展阶段为标志。接着,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提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理论,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使人们认为道德教育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及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单靠美德袋教育行不通。所以,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末,学校道德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模式。但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又纷纷转向。原因是由认知发展理论所主导的道德教育实践存在不少问题,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并没有提高,道德水平仍然在滑坡。中国长期以来主要是“美德袋”式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之后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同时碰到不少问题。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麦金太尔在其《德性之后》一书中分析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德性的概念,分析了近现代以来德性教育的成果,特别是当代对德性的诋毁所造成的今天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了今天的道德教育是否要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亚里士多德时代,回到德性伦理学时代,回到德性论时代的主张。

      其次,从现代人生存方式的改变,现实人生活中德性失落的现状看,传统美德教育的价值凸显出来。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突出体现在网络化、多元化上。网络化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使人的生存时空拓展。人不仅生存于现实的社会中,而且同时生存于由网络构成的“虚拟社会”中。通过网络,世界向个体的人开放,个体的人也向世界开放。这样,多元文化的碰撞、多元信息的交流,往往突破了人原有文化价值体系的疆界,特别需要不同文化的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同,相互借鉴与改造。与此同时,经历史文化积淀,具人类共同性、普遍性的道德价值也特别需要加以教育而接受和内化。

      第三,今天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既有可欣赏、鼓励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现在的孩子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增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已经不受过去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约束,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时常以自己的行为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他们有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其中就包含着新的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萌芽。其实孩子有着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所以“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在今天就是一个值得大力倡导的教育观念。“信息化社会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社会,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成人”(孙云晓主编:《向孩子学习》,晨光出版社98版,第200页)。但是, 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日本七十年代末研究青少年问题,发现高科技的生产方式使人看不到艰苦的生产过程,因而难以培养出认真做事的品质。台湾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学者提出,现代青少年表现的一些问题,如没有大的志向,急于求成,浮躁、过度消费、享乐、拜金等都是现代病,具有世界共同性。大陆青少年除了这些现代通病外,还因独生子女、传统文化的育儿观念造成的高期望与高溺爱的畸态,导致青少年自私、狭隘,缺乏合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道德教育怎样办?我们需要返回到传统美德教育,反省传统道德教育,返本而开新。我认为传统美德是指那些体现在个体身上的随着时代变迁仍然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并能有效地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传统道德,如诚实、守信、勤劳、勇敢、谦虚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人类的普遍性、根基性、共同性,最具有调适人日常生活方式的适切性。因为传统美德最贴近人类的天性,作为文化,它们在人类的漫长演进中,渗透到人类的生命体中,成为人类的获得性遗传的文化特质,构成了人独特的心理基础。它们也是重要的人类学、个体心理和文化学基础。人类独特的心理与传统美德是最吻合的,因而,也就最适合这类美德的生长。因此,传统美德既古老又具有时代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