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李培湘、彭华生 四川师范学院教科所和中文系教授; 李佳孝、姚云 四川师范学院教科所副教授; 邓昌贵 南充市嘉陵区教研室高级教师。四川 南充 63700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们关于目标导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 年代初, 其成果曾于1994年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后来我们把目标导学与素质教育内在地统一起来,形成了我们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农村初中素质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已在云、贵、川三省十县(市)百余所中学实施,其目的在于以目标导学为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检验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的目标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为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的本质及其目标体系

      目标导学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在其活动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卢梭指出:“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重要特点的与其说是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注: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3页。)马克思也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他强调“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主体性构成了人的本质的最高层次的规定。目标导学把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运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主体生成,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主体性的教育。

      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以传授为手段,认为“传道、授业”是师之天职,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这种传授教学已与今天的时代要求不相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存更依赖于终身学习,由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让位于学生自主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萌发了我们把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导学式教学的思路。其后在国际上也出现了同样的呼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四项基本要求重新设计。1997年底欧盟委员会在《走向知识化欧洲》的报告中也指出,要由以教授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更促使我们为建立和完善目标导学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而努力。

      从词源学来说,“教育”一词的拉丁文本义就是“引导”。“导学”的思想也是自古就有,源远流长。中国的孔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是最早的“导学”思想。孔子主张: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孔门后学在《礼记·学记》中还提出“道而弗牵”,这里的“道”即“导”,他们把“导”和“牵”加以区别,强调对学生的学只能引导,不能牵着走,为目标导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可称得上是一位产生过重大历史影响的导学大师。他用“问答法”、“讨论式”、“助产术”等“导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自己说出真理;而他作为教师只做真理的助产士,应用“助产术”为真理接生,从来不向学生奉送真理。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指导”、“教育即生长”等重要命题。

      我们把古老的“导学”思想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有我们自己民族特色的目标导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有效模式和途径。布卢姆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发展而不是“挑选”,教师们对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这种期望是当今教育体制中最浪费、最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破坏了相当的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注:王纲等译:《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他坚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学好”。 因而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布卢姆的这些思想正好成为目标导学坚持素质教育基本原则的理论依据。

      目标导学必须有完整而合理的发展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的构建,把目标导学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使目标导学成为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素质教育目标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和各类素质教育蕴涵其中,它的构建成为目标导学融入素质教育的关键。目标导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分为三个层面。

      (一)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把初中学生的素质相对地划分为五类,并相应地进行各类素质教育,分别达到各类素质目标。列表于下(各类素质目标的二级目标、三级目标从略)。

      表Ⅰ.

      素质结构素质教素质目备述

      

      育结构标结构 ①文化智能素质:包括文化(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