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和学校课程决策权力与责任的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也开始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逐渐表现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 然而,我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还很贫乏,与学校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鉴于此,本文围绕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特点和现实意义进行一些定性思考,以期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又叫学校中心课程规划(School-focused curriculum planning)或学校中心课程革新(School-centeredinnovation),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这种课程开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需要与中央政府和其他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地方间相互割据的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局限在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远到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互动关系,实属短视”。(注:黄显华:《强迫普及学校教育:制度与课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页。)事实上,校外机构开发的课程资源如国家考试大纲、中面课程方案、地方课程计划等,都可以刺激或催发校本课程开发。例如,美国的社会学科课程方案《人类:一门研究课程》(Man:A Course of Study)就曾为美国各个学校的人类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提供动力和示范。国外的研究还证明,那些与中央课程小组一道参与各种方案和材料的开发与试验的学校,跟那些只参与中学阶段的试验或只经过最终成果的大众化传播阶段的学校相比,更有可能承担课程革新的任务。与中央课程革新活动中心的距离越远,真正持久的变革可能性就越小。(注:Blenkin G.M,Edwards G.and Kelly A.V.,1992 Change and the Curriculum.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pp.105-107.) 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各种教育经验的筛选与确定都是通过横向交流渠道来完成的,它除了教师、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外,也鼓励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要求,非常注意也比较容易融进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与国家课程开发注重基础性和统一性的特点相比较,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由于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者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决策,学校的纵向与横向课程中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考虑到特定学校的具体教育环境,突出本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它标志着课程开发主体从中央到外围的实质性转移,证明学校可以也应该成为具备不断生长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开放组织系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性的氛围,形成渠道通畅的校内外交流,从而成为对教师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泛执行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到空前迅速的社会、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巨大挑战。因为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种中央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研究——开发——推广策略,一是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尤其是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的成果和当地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变化,时效性差;二是学科专家处于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课程设计定位在学科结构的层次,缺乏课程系统结构的整体把握,导致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目标和决策渠道,缺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制与能力;三是“中央”“外围”之间,亦即开发课程的学科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紧密联系,课程专家与学校及教师是“两张皮”,否定并闲置广大教师独立判断以及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了课程革新对于学校教育的实际影响,致使课程改革不能在教学质量上取得预期的成果,出现所谓“革而不新”的现象。权力的过度集中造成教育资源的惊人浪费和教育效益的严重下降,尤其是教育变革能力的严重萎缩。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正是对国家课程开发所遇到的挑战作出的实用主义的反应,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