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0)04-0032-07 面临世纪之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都在经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毫无疑问,这既是对20世纪课程理论的一种检讨,也是对21世纪课程理论的一种展望。比如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般强调:增设选修课和地方课程、开展活动课程或实践课程、开发综合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政策和举措的背后肯定蕴涵着课程理论的深刻变革。那么,这一理论变革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人们对此似乎尚不具备明晰的认识。本文结合21世纪课程目标的探讨指出,从现代教育到后现代教育、从现代课程到后现代课程的转变是目前课程理论变革的哲学基础,以期由此对21世纪课程目标的确立提供某种理论参考。 一、后现代教育:背景与内涵 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现代教育与近代教育在内在精神上并无本质的不同,它们都可以归结为“精英教育”(或曰“完人教育”),其背后隐含着近现代西方文化征服自然、追求理性至上、向往“超人”的固有情结,以及工业社会高歌猛进的社会现实。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教育”的教育模式随之出现了,它展示了与近现代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其实质可以归结为“全民终身”、“终身教育”、“主体教育”以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等等。 为了理解后现代教育,有必要首先了解后工业社会的概念。笔者以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三: (1)“信息技术”。即由于电脑科技的迅猛发展,本世纪中叶以来,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把人们带入了“数字化生存”的“信息时代”,以几何级数上升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滥觞一切、颠覆一切——这是后工业社会的科技基础; (2)“知识经济”。即相对于资源经济,作为“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即知识经济到来了——这是后工业时代的经济特征; (3)“学习化社会”。即由于人们面对几乎无限的信息,如何吸取它们使之变为知识和自身的能力,进而为我所用,也就成了十分迫切的问题,由此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学习化社会”,个人则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后工业社会的这一特征说明,教育在当代社会中必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众所周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矛盾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由于经济全球化、人类生存数字化的历史场景,几乎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全球化业已成为一种无可置疑的现实;与此同时,同样因为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类的主体性、个体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张扬过,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洪流。换句话说,“全球化”与“多元化”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乃是后现代社会的本质属性。正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主张以“非中心化”、“多元化”、“零散化”等等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哲学、后现代教育随之产生了。 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柯温曾经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构建了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教育制度的模式理论,指出后现代教育制度模式的特点是: (1)国家由“大众学校教育的潜在垄断提供者”变为“通过市场使消费者有权选择教育,于是国家构建了一种允许多样化、选择、自由的消费者的制度理性。”进而,甚至于有的“国家把教育重新界定为培训(training)”。 (2)教育的内容和结构变得多样化了,即“教育学模式不再是工业的了,而成为后福特主义:即时生产(just—in time producation)”;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不再是制度的顶点,不再传承文化信息,它成为愈益开放的场所。” (3)在教育制度的国际关系上,“国际经济成为后现代教育制度的目的、效率和效益的主要规定者”;“现代教育制度的中心目标,即民族文化社会化的模式被构建新型的劳动力形成的模式所取代”。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育设制不仅受市场的影响,它们本身就是市场”。[1](P6) 即使通过这些片段的论述,我们也已看出后现代主义所描述的征象在当代教育中的深刻体现。看来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教育也像其它行业一样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魔圈”之中——正是为这种情势所驱动,世界教育由于人才市场的需求,也随之一变而为后现代教育。国外的比较教育专家认为:“后现代教育模式思想和后现代性的理论化的核心在于教育模式的崩溃:受教育者的观念、不变的教育学模式、教育学过程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教育信息资源的限制和控制、大量文献的观念、叙述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规则。”[1](P7)而这些恰恰正是后现代主义所醉心描述的“非中心化”、“多元化”、“零散化”等等新的世界景观。 具体说来,所谓“后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或基本内涵可以归结为四:(1)它属于“全民教育”,即与精英教育相对,它强调全体公民都要接受教育;(2)它属于“终身教育”,即与学校教育相对,它强调每个人一生之中都要接受教育;(3)它属于“主体教育”,即为了抵抗物质主义的侵袭,在教育目的上它强调受教育者应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个体性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等等;(4)它属于“通识教育”,即与“完人教育”相对,在教育内容上它强调综合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教育等等。由此可见,在教育目的上后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相比的确迥然不同。 由于后现代教育的出现,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崭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我国目前的课程改革当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