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359(2000)01—0101—04 孟子是著名的孔学继承者。在儒学发展史上一向是孔孟并称,所谓孔孟之道。孟子对孔子的哲学、政治伦理以及教育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关于孟子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过去尚少专论,本文旨在对此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一、教育功能 孔子和孟子在人的个性形成上都肯定教育的功能,但论点不完全相同。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而相差愈远。 孟子是根据他的性善论肯定教育的功能。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完成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天生素质,那就需要教育。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的功能。 孟子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活动,否则人就不能成为人,而与禽兽差不多了。他说:“人之为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人的天生善性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孟子认为,教育可以超出禽兽范畴,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孟子这个见解是很可贵的。 孟子和孔子同样认为教育对形成人的个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孟子在说理上或论证上,比孔子显得更深化了。 二、教育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根据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对人民实施教育,是在人民生活富裕之后的事情。就是说,在人民经济有保障的条件下来进行教育。 孟子在教育与经济关系问题上谈得比孔子更详细、更深刻。他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以下引证《论语》只注篇名)孔子把政与刑的作用和德与礼的作用加以比较,认为德礼对于治理国家是最有效的,因为政、刑只能使人民不犯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教来引导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从内心归服。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实施教育。孔子把政治和教育看成一回事,认为德政和教育实质相同。 孟子继承孔子这一思想,并进一步作了发挥。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也;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孟子的“善政与善教”之说,明确地区别了政治和教育的不同性质和作用。孟子还说过:“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这就把国家办学校的目的说得更具体了。孟子这样明确地提出学校教育的政治意义,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三、从政人才的培养 孔孟在政治问题上都是主张德政或仁政的,所以都主张治理国家必须选贤任能。孔子强调“举贤才”。(《子路》)孟子提倡:“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公孙丑上》)因而他们都注意到从政人才的培养。 (一)重视政治操守的培养 所谓政治操守,就是端正从政的指导思想和态度。因为从政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富贵,而是为了行“道”,为了推行“仁政”。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学习修身的目的在于“安人”、“安百姓”,最终达到“普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政治。 孟子对于政治操守也是很重视的。他自己在这方面首先为他的学生作出了榜样。《孟子》上有一段记载:孟子辞去齐国的官职回乡,齐王对时子说:我想在临淄城中给孟子一幢房屋,用万钟之粟供养他的门徒,使我国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请你替我同孟子谈谈。时子又托陈子转告孟子。孟子说:时子哪里晓得这事情是做不得的。假如我是贪图财富,辞去十万的俸禄,却接受这一万钟的赐予,这难道是贪图财富吗?(见《公孙丑下》)又有一段记载: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对别人说:孟子如果不晓得齐王不能做汤、武,便是孟子的糊涂;既是晓得而又来齐国,那便是孟子贪求富贵。高子把这段话告诉孟子。孟子说:尹士哪能了解我呢?远地来和齐王相见,这是我的希望,意见不相融洽即走,难道也是我希望的吗?只是不得已罢了。齐王如果能改变态度,诚恳接受我的劝告,何止齐国的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可以得到太平。 孟子还特别提出“天爵”、“人爵”和“良贵”的命题。所谓:“天爵”是指道德信念,“人爵”指公卿大夫等官职。“良贵”指个人的仁德修养和良好的名誉。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又说:“欲贵者,人之所同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同上)总之是说,“人爵比不上‘天爵’”,高贵的官职比不上道德和名誉。而坚强的道德信念和名誉感,才是政治操守的可靠保证。孟子的“天爵”、“良贵”思想乃是中华民族道德和政治思想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