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序列的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高发展经济”。在前一个阶段之中,传统经济获得了最为显著的发展,如耕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高水平的精耕细作等,从若干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成就及其特点。在许多人心目中,也大体就是从这几点来衡量传统经济的发展,或以为其发展高度也不过就是如此的。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水平果真是这样的么?如果不仅于此,它又是怎样的?本文的后两部分,将对此做出部分的回答,无疑问的,“发展中阶段”在中国经济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不发展”状态起步进入发展之中,并实现了一个标志明显的目标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它毕竟是发展的一个较低的、中等水平的阶段,虽然它在某些地区持续已有上千年之久。与之相比,以下两部分讨论的是传统经济更高一步的发展;就此而言,这两部分有着一致的地方,它们或许可以称为不同的高度发展的形态;不过,因为二者之间毕竟有着重大的不同,我们还是把它们分开讨论。 高发展经济仍主要表现为农业本身的发展。请继续观察四川的例子。 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之后,四川人口不断增加,耕地基本得到垦辟,生产也已接近传统技术技术水平的顶点。在这种局面之下,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人们做出了种种新的尝试: 珙县,前曾“修浚渠堰、多种小春,山头地角、悉令垦种”,致使粮产“几倍于昔”;藉此提出注意蚕桑、蔬菜、果、木等生产的发展。① 江津,“农事颇勤,独桑、棉之利,尚待兴起”,蔬、果、木、畜皆可发展。如“往时无茶”,康熙末始栽,“遂得其利”。若能照此办理,“治田外兼园圃树畜,《货殖传》姜韭千畦、果菜千锺、木千章、竹竿万个、枣栗荻若干树,牛马羊彘若干蹄足,其人咸拟素封,然则致富无难也。”② 罗江,前经“筑堰开塘、颁刻农书”,“收获倍多”,若再“多种桑以饲蚕”,“饲猪售卖以佐杂费”,“艺植木棉以资纺织”,“做得一件即有一件之利”。③ 双流,近日“勤于农事,即树桑饲蚕亦比前益多”,可再种麻绩麻,若纺棉货卖,“其利视绩麻尤胜”。④ 乐至,“从前田多末辟,人工因无暇及,近日人民渐稠,地土渐开,如因其故有而经理“蚕桑诸业,“所补岂浅鲜哉!”⑤ 达县,“山多田少,产材之盛尤为甲于川东”;“八政”之序“货与食并重”,若能“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称善为政者矣。”⑥ 綦江,“现在人稠地少”,农人岂可“只知沾体涂足?贤良宰若能时时劝勉之,其于厚生之计,岂特小补而已哉”;邑产山丝、枳、桔、桐油、竹纸、药材、靛蓝、岁稍本省及楚、黔等地,“皆綦之物产。易外属之线不可以数计也。”⑦ 南川。“邑产除稻梁菽麦黍稷及寻常日用、足供一邑取携外”。药材、茶、笋、漆、蜡、煤、铁、硝、磺、桐等较他处维良者,不一而足;邑人力农之余,藉资贸易,负贩络绎于途,岁获其利。”⑧ 以上情况表明,四川对于进一步发展经济的主要做法,即是在发展本地原有优势产品(如稻米生产)的同时,抓住时机(如十八世纪前叶米谷普遍“供过于求”和存在潜在的增长中的新需求新需求),因地制宜(如桑植于墙边田畔、菜子属于小春、棉花种于旱地、果木产于山区;或于不宜种粮之地改种较为适宜之物,或于收益较低之处种植高收益产品),拓展新的物产以形成新的生产优势。 这样,在乾隆、嘉庆及其以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在稻米等粮食优势之外,四川出现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生产: 蚕桑,是四川的传统物产,清代扩展到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尤其是在潼川、顺庆、保宁、眉州、嘉定等府,生产更为普遍。“养蚕不过一月之劳,工省而获利甚速”;⑨因此蜀中“以为常业”,产丝多者可二百斤,少者十余斤。“每斤价自八九钱至一两不等”。⑩往往成为养蚕农民的主要货币收入。据说当雍、乾之际,“嘉定、保宁、成都每岁所出之丝、获利不下数百万金。”(11) 麻,也是四川相当普遍的物产。主要产区在成都府,资州以迄隆、荣二昌一带,其次为沱江以东嘉陵江中下游地区。麻“利厚而种植易”,故“人家多种之”。(12)麻布则以隆昌、荣昌最为有名。该地“比户皆绩”,乾嘉以还“百年以来”,为“富商大贾贩京华,遍逮各省。”(13) 染料,蓝靛集中产区在成都、潼川、顺庆、绥定以至忠州一带,“其利倍于种谷”;(14)红花主要产在简州及其以东一带地方,“远商多有来购之者,其利甚大”。(15) 菸草,主要产区在成都平原,如新津“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六七月邑中菸市,堆积如山”;(16)郫县“出产最多”,销路“上通蛮部,下通楚、豫”。(17)比较而言,“大约岁终获利过稻麦三倍。(18) 此外具有一定优势的还有菜油、某蔗、药材、茶叶、蔬果、猪以及纺织绵织、竹木制品等,在重点发展这些产品的同时,四川稻米生产的优势仍获得很大的发挥。自十八世纪初四川开始稻米的输出当时只有几百万人口;到一个世纪以后,人口已达到数千万,成为全国第一大省,仍有大量粮食输出,估计每年不下上千万石,运往长江下游地区,对清代中国跨区域的经济交流起到重大作用。(19) 通过上述努力,四川盆地的土地利用几乎达到了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最高水平;这一点,正是“高发展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土地的高水平利用,就是要按土地所能取得的最大经济收益来安排生产(而不仅是要使各种土地和所有人力都得到充分利用),即在不同作物的收益间作出比较和选择;;而且这种比较,也并不是局限在一个极小范围或狭小的地区之内,而是在较大的区域范围甚至是在跨省区的范围进行的。换句话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生产(或形式上售出的部分)也愈为扩展,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