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唐代义商与唐人财富观的三方墓志

作 者:
龚静 

作者简介:
龚静,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 安康市 725000

原文出处:
考古与文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未曾刊录的墓志中,有几方反映了唐代义商事迹与唐人“仁以为富”的财富观,为认识唐代商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新史料。

      其一是石解墓志:

      志石为正方形,边长63、厚14.5厘米。侧边线刻卷草纹,盖已失。表面打磨光滑,阴刻楷书29行,行满32字,字体工整,志文共922字,撰者为“石洪”(图一)。录文标点如下:

      唐故衡王府长史致仕石府君墓志铭并序

      从弟洪撰

      勃海石氏,元魏世有祖兴,守仁义推让,全於内诚,晦名不显。亲旧发明,赐谥曰恭,在《魏书·节义传》。至孙恒州刺史九思,群从同资,业治於九门。开元中系孙宾玉,玉子扶沟令浑,浑弟玄英,英长子解,又三世不异财,修儒尚农,植孝立悌,族居鄢陵。解字通叔,最孝谨质厚,无狎友,未尝慢词失敬。其所与游,皆取以为信。为文甚工,尝日余之,业不以文。由进士及第,授中牟尉。初,吴房令郑丹,为当时闻人,假贾畜家钱百万,没其身业,不能以偿。辩於官司,治之遭迫,移禁中牟狱。行贾视公善马,曰:郑囚得马,吾当代输五十万。丹先不知公,或言公乃效马。贾者义之,焚券免责。亳州团练使郭降闻风悦之,辟为从事,试太常寺协律郎。贞元七年夏,鸿胪卿庾侹充册回鹘公主使,奏公为副,授监察御史里行,加章服。时奉使者皆赐一子官,长子宗攸当得之,公曰:伯父袡疾,有子又长,且悦暮年之心。於是奏从弟随。九年七月使廻,守本官入台。十二年六月,转殿中侍御史。十三年冬,太夫人薨,哀毁荒骇,露坐毁庐,因中风足躃。十七年七月,除侍史,留东都台。台有子来小吏百人,缘附为奸,发求民间阴事,投书削名行,风闻责牒,人多愁恐。公曰:“御史司风俗之乖缪,察奸恶之冤淫。刑讼威狱,府尹之责也。”尽锄去不省。踰月,吏半引归。先是,台有积年役利,以给飧钱。户死伍逃,分责乡里。公显列姓名,除版蠲藉,发修廨赢资,减公食储费。洛中人至今诵之。同官嫉胜,谮诉台丞,以疾免职。寻授国子博士,治第于东都康俗西隅,始依竺乹教,从法言禅师,学冥机复性术。改衡王府长史,致仕。元和三年六月六日殁世。公与郑氏,世为婚姻。夫人秘监镜思之孙,梁县尉三老。次女生二子,皆娶郑氏。长子宗攸,先公一岁卒。次子恭次,自许州鄢陵县启夫人先殡,十一月廿四日,合葬於河南府偃师县亳邑乡武林里石桥东二里。洪与公,累世旧好,齿伯仲行。於公行业,素所详悉得实,刻铭词曰:

      习俗讹伪,驱走名利。虚礼餝仪,是则明智。毁节持荣,不为亏□。常山石门,十世行义,成孝友乡,乐不言施。旧烈则泯,贞良未匮。长史深诚,然诺攸主。不持小善,每维大矩。败服尘容,亦莫余侮。由道而黜,琴书自辅。参错报德,迷茫上天。鄢陵阴里,旧陇新阡。全祯保祉兮万斯年。

      

      图一 石解墓志拓本(比例为1/6)

      志主石解,其祖祖兴《魏书·节义传》里记载,“太守田文彪、县令和真等丧亡,祖兴自出家绢二百余匹,营护丧事。州郡表列,高祖嘉之,赐爵二级,为上造。”[1]石解进士及第,先任中牟县令,唐德宗贞元七年至九年(791-793年),曾任册回鹘公主副使,历官监察御史里行、殿中侍御史。为亡母服丧期间,露坐毁庐中风,双腿瘸。服除后复职到东都台,为免除公廨钱生利引起的摊逃而削减行政费用,虽然得到老百姓称颂,但遭到同僚嫉恨,以有风疾免职。后任国子博士,在衡王府长史任上退休。

      墓志最有价值之处是记载了石解在任中牟县令时,县狱中一名叫郑丹的囚犯的故事。郑丹原是吴房县令,因借商贾一百万家用,不能偿还而入狱。吴房即蔡州遂平,上县,县令从六品。一年的俸禄,计有禄米90石,还有料钱,六品的月俸是两千三百钱,外加食料钱四百,庶仆钱二千二百,杂用四百钱。后三笔是专用的特别费,禄米用于养家人,仅凭两千三百钱的月俸,是还不了百万巨债的,于是被下在中牟县监狱服刑。依唐律:“诸贷所监临财物者,坐赃论。”百万钱的数额折绢,在五十疋之上,最高判流二千里[2]。郑丹是县令,从六品,律条有议贵和“官当”两项可减等抵罪,因此没判流刑,判的是入狱关押的徒刑,“上罪三年而舍”[3],最多收押三年。但是“所借之物各还主”[4],债还是要还的。

      郑丹很幸运,得到两位商人救援。先是一位行贾,得知郑丹会相马,是个人才,替他还了五十万,把郑丹从狱中救出来。“贾者义之,焚券免责”,原告债主被行商的义举感动,烧了债券,将郑丹欠他的债免还了。前一位是在郑丹并不知道的情况下,没留名姓,替他还钱消灾,这位可敬的商人,看重的不是郑丹做过县令的身份,而是他有伯乐似的本事。另一位商人受到感动也宽容了郑丹。后来郑丹回到官场,在唐玄宗和唐肃宗去世时,还写了挽歌[5]。

      石解墓志中留下了这段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两位商人的义举,救助郑丹,“焚券免责”。这“焚券免责”的历史人物,我们似曾相识。一位是孟尝君,冯谖替他去收债,当众焚烧债券,为孟尝君赢得巨大声誉,故事记在《战国策》[6]。从此,焚券免债,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善事义举,为国人推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