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生玺,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今天,在改革开放大潮激荡着的中华大地,现实的需要,迫使我们必须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加速我们的建设,当然也包括中国的优良传统和文化遗产在内。但是,在过去一个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对于历史遗产多持否定态度,不是说它们是封建的,就是说它们是专制主义的,都属于历史糟粕,没有什么真正好的东西可以继承。持这种观点的人所使用的方法:一是先定性后分析,把一种既定的概念先入为主地加在某些事物身上,然后再找一些事例去进行证明,例如:说中国古代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制度是君主专制,所以凡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像政治学说、改革主张,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为压迫和剥削人民的,这是由于它的社会本质所决定,故而无进步性可言;二是用结果去说明原因。说中国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各种关于政治改革的理论和学说,有些学说虽然对君主专制进行过抨击,主张要爱护人民和施行仁政,但历史的现实仍然是专制主义,所以这些理论实际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和精神支柱,起了麻痹人民的作用。根据他们这种理论和观点,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好的传统和文化遗产,都被“封建”、“专制”这个概念给否定了。虽然在口头上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是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予以总结和继承。但实际上则是一次接一次地批判和鞭挞,总认为“流毒”没有肃清。直到“文化大革命”提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批林批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把现代社会政治斗争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丑恶现象,也要归罪于古代社会和几千年以前的古人,真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熹语)!好象今天以前的中国全是黑暗一片,人们都是点着灯生活。最近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又有一些人把挞罚的鞭子挥向传统,认为中国的现状之所以落后与贫穷,也是由于传统的罪过。好象我们始终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切罪责都是由于父母养育不好。事实上,这种理论性的批判,只是一种空泛的观念对观念的精神战,并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像中国古代之所以长期是封建制度,这是由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所造成,绝不是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或者传统儒家思想决定的。相反,意识形态不但是这种社会关系的派生物,而且还有某种超前的性质,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来批评这个社会的某些不合理性。推动这个社会向前进步。

      现在让我们摆脱那些空泛观念上的争议,从实际出发来考虑问题吧!迄今为止,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一部分人居于领导、管理或者说是统治者的地位,另一部分人大多数则处于被领导或被管理的地位,原始社会有部落酋长,奴隶、封建社会有君主,现代资本主义有总统,我们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有人民公仆,人民公仆也是受人民之托来管理这个社会的。一个没有组织、没有管理者的社会根本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讲,古代一切有关治理社会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对我们都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把社会机械地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并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凡是居于统治地位的人本质都是坏的,他们的一切主张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压迫剥削人民,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值得吸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我国的历史实际来看,古代的中国,无论是殷周的奴隶社会和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都是君主制度,但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秦汉与战国不同,南北朝、隋唐与宋元明清也有所不同,有变化有发展。正是这种变化与发展造成了国家的几度强大、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人口的增长,等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举世公认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有这些成就,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一方面也是当时的统治者中有一些志士仁人忧国忧民包括一些明君、贤相善于经营和治理的结果。人民群众为了衣食生存,在任何时候都要从事辛勤的劳动,至于这些劳动是否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要依赖于当时的管理者或者说统治者能否把人民组织好,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民族能否繁荣富强,关键在于管理这个社会的统治者的才能与品德。所以严格说来,历史是由劳动人民与统治者共同创造的。仅仅用“本质”一词岂能否定得了!

      中国不但历史悠久,王朝更迭频繁,而且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在如何治理这个国家方面,的确积累了很多经验。凡是后起的一个王朝能够总结前一个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者,就会昌盛,反之则很短促。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次大的政治经验教训的总结,第一次是周初及其以后对殷纣灭亡的总结,第二次是秦汉以后对秦亡的总结,第三次是唐初对隋灭亡的总结,这三次大的总结使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与思想有很大的发展。每一次总结之后,都出现了国家的强大与社会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所以中国历史上的诸如人民起义、群雄割据、改朝换代这些兴亡盛衰,是一笔内容极为丰富的历史遗产,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吸取被历史经验证明那些有意义的东西,以丰富我们的思想认识,少犯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古今时代虽不相同,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可以为我们今天所借鉴,有些甚至于可以直接吸取和运用,因为它符合我们的国情。

      一、关于德治与法治问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特别强调当政者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国家的当政者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凡事要以身作则,其言行堪作社会的楷模,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一方面因为法律和制度是由人来制定的,一个好的法律制度,能否得到认真的贯彻,关键在于人,尤其在于那些最高的执法者和当权者。中国古代有些王朝开始都制定有较好的法律和制度,造成了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但后来由于当政者的腐败与堕落,暴虐无道,这些好的法律制度被破坏了,有些已不能适应当时的情况,当改而不改,导致了这个王朝的灭亡。所以一个当政者的有无道德,或者道德品质的好坏,小而影响这个王朝的兴衰,大而影响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另一方面,一个社会制度除了有一定的法律制度而外,还需要人们的道德观念来维系,法律与道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而不可互相代替的,一个社会不可能只有法律而没有道德,道德观念能起到法律起不到的作用。人们在道德上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可以为之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相反,对于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则会嗤之以鼻。一次唐太宗在教戒他的儿子们时曾说:“桀纣虽是天子,今若相唤桀纣,人必大怒。颜回、闵子骞、郭林宗、黄叔度,虽是布衣,今若相唤称赞道类此四贤,必当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唯在德行,何必论荣贵。”(注:《贞观政要》卷4, 教戒太子诸王。)可见道德和道德高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于当政者来说,道德修养并不是一些空泛的道德观念,而是关于治理国家必须恪守的一些准则,是与政治紧密相联系的。如谦虚谨慎、大公无私、爱护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诚实信用、光明磊落等这些品德。一个当政者有无道德,对政事有很大的作用。隋代的王通说:“不能仁,则智息矣。”(注:《中说·问易第五》)有了良好的品德,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没有道德必然目光短浅,智力得不到发挥。小聪明,不注意修德的人,必然事事无成。“事者取诸仁义而有谋乎。”(注:《中说·问易第五》)事业要有成就,一是要有良好的出发点即仁德,二是要有智慧和谋略。“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问勇,必曰义乎。”(注:《中说·周公第四》)这是说人难有自知自明,人难于战胜自我,能够自知并且能够战胜自己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勇者,必须能够承当道义上的责任。有些政治家只顾眼前或者小集团的私利,从来对自己的行为不负道义责任。说了不算,朝令夕改,反手为云,覆手为雨,怎么能够获得人民的信赖呢?所以,中国古代强调道德品德,并不是不要法律,而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对统治者有更高一步的要求。法律是社会基本的最低准则,有强制性,违反了就要制裁。而道德则是人们根据社会公认的准则的一种自觉行为,是高于法律的,其潜移默化的社会功能远远大于法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