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关系学是文艺学的新学科之一,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文艺学与关系学的交叉学科,亦称边缘学科。据说,中国学者在本世纪初出现的新兴学科“关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文学关系学的主张。那么,究竟是谁首先提出的,有没有论著?无证可考。我所见到最早的唯一的材料是198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鲍昌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上列有“文学关系学”词条,但其言不详。窃以为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这个新学科。本文想就其必要性、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特征等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同仁。 一 建立和发展我国文学关系学,这是人们进一步认识文学的本质特证的必然追求。人们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文学的最基本的把握,是元理论。所谓“元”,从哲学术语上看,是指事物的本源。只有解决了这个根本理论问题,其他理论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因此,从人类的文学活动产生以来,历代的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无不孜孜不倦,奋力探索,力求交出满意的答卷。但从文学史上看,无论是唯心主义的还是旧唯物主义美学家、文学理论家都没有做出完全科学的回答。有的认为文学就是文学,它是艺术,它是审美形式,它同社会生活、人类其他活动毫无关系。还有的认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没有本质区别。虽然在文学史上,理论家们对文学本质的具体解释可以说是形形色色、不计其数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上述两大类。它们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论述了文学的本质问题,认为文学既具有审美性,又具有意识形态性,文学是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的结论比上述观点要全面科学得多。从此,才第一次把文学理论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入发展的,并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例如对文学是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本质的确切的内涵究竟怎样界定?它的理论体系究竟如何构建?特别是人们对目前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即把教材内容分为本质论、构成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批评论五大块,都觉得仍不如人意。那么如何突破,编写出更好的文学理论教材呢?虽然不少理论家分别从唯物论反映论、系统论、艺术生产论、人类学、文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们普遍认为还没有重大的突破。我认为把文学与关系学结合起来,即从关系学角度研究文学,也就是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这个新学科,可能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新的突破口。 关系学是研究事物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人与人、人与事物某种联系的科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结成了庞大的极其复杂的挪不转、拉不断的关系网,每个事物、现象、过程都是这个关系网中的一个联结点。同时,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的各个要素、部分、环节等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这里所谓联系,就是关系。科学的最基本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现象、过程间及其内部所固有的关系,把人们常见的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考察,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关系,而且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引起科学发展的新突破,甚至诞生新的学科。文学是人类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同一切事物一样,除了同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构成种种关系外,其内部各个构成要素、部分、活动过程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纷纭复杂的景况。文学关系学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把文学的这些关系正确的描述出来,使之系统化、理论化。那么,对文学的本质规律也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文学理论研究也会有新的突破。这是我对建立和发展文学关系学的最基本的思考。这是其一。其二,建立和发展我国文学关系学,是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措施之一。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局面。在题材风格的多样化、人才辈出、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等方面,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优质产品、精品还不多,世界级的大作家和世界第一流作品还未出现,特别是当前文坛上还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逃避现实生活,庸俗、媚俗和拜金主义,引起国人的批评。文坛上产生不良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作家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诸如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作家世界观与文学创作、作家创作与社会责任感、作家与人民群众、文学作品与读者鉴赏等等关系。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关系,并能在理论高度上把握,变成作家的自觉行为,还有待于文学关系学去规范。因此,要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有新的突破,再上一个新台阶,迎接21世纪中国文学新的辉煌,文学关系学也是会出一份力的。其三,建立和发展我国文学关系学,也能促进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文学理论也有较大的发展。首先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2 )强调了正确认识与处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论断。辩证地论述与解决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3)在文艺创作上,强调了社会主义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4)在文艺批评上,提出了“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 当作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强调了文艺批评要“摆事实,讲道理”,要讲究方法,掌握分寸,不要搞围攻,不搞运动,正确开展文艺批评。(5)强调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的重要性, 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艺事业”。其次,不断清除极“左”思潮、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增强了人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不满足于过去某些单一化、简单化的论证方法,力图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来探讨文艺规律。再次,闭关锁国和文艺禁锢的不正常局面改变了,西方文艺的新情况、新成果大量地介绍过来了,开阔了视野。此外,对重大理论问题探讨论争也空前活跃,成果显著,发表出版的论著数量也相当可观,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文学理论的发展落后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疲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被严重削弱,在文学实践中没有充分显示其引导、规范作用。因此,在世纪末文学理论的发展走向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许明和汤学智先生提出了文学理论的十个问题:建立本位话语,重新思考意识形态批评,树立体系意识,强化理论建构的概念链,关注“知识增长”,语言在意识形态构架中的契入,建立“日常生活”的理论价值,重视偶然性,重提开放的现实主义,放眼新的人文精神等(注:《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5年第2期。)。 对如何发展我国文学理论问题,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杜书瀛先生还在《世纪之交感言》一文中,提出“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他的回答是:“在本世纪最后几年以至二十一世纪,我们必须在调整理论与创作、中与西、古与今、知与思的关系上使理论得到发展, 求得突破。 ”(注:《小说评论》(西安)1995年第1期。)我认为杜先生的意见值得特别重视, 他是从解决文学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上寻找发展突破口的。这表明文学理论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学关系学参与其中。除了杜先生所讲的四种关系外,诸如理论家与作家、理论家的修养与文学理论的发展等等关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探讨这些重大的关系问题过程中,就能寻找出文学理论的发展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以及滞后于创作的根本缘由,深刻揭示文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