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9日至14日,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第16届年会暨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会议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和四川联合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联合举办,会长吴介民主持了会议并致开幕词。到会代表80余人。大家满怀激情地回顾了学会成立20年来的历程,并围绕“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这一中心议题,对20世纪马列文论研究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21世纪马列文论和文艺学的发展走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同时,也有一些论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还有一些论文对马列文论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是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董学文同志提出:“前瞻是以回顾为根基的。”所以,在这跨世纪的交界点上,首先必须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状况进行回顾与总结。他认为,纵观中国文学理论的百年历程,大体上可以说经历了两次“大综合”的运动。第一次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资产阶级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涌入,经过与封建主义文学观的剧烈碰撞,经过与新民主主义文学运动的结合,经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和外部的激烈论战,到40年代,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而完成的。这次综合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它归根结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中国革命文学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吸收、批判和改造了中外古今文艺学说的结晶。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从输入到传播发展到取得话语主导权,并在社会进步中努力推动、巩固和发展这种主导权。因此,无论是总结和反思20世纪中国文论的成就和局限,还是展望和设计下一世纪中国文论的路向和目标,都不能忽视这一基本历史事实,不能不对这一基本的历史事实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关于第二次“大综合”,董学文认为,是从世纪末的90年代开始的。如果说上一次综合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那么,这一次综合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次综合面临比第一次综合远为复杂的境况,其综合的容量和难度也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只能是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形态,才能承担如此的重任。 陈辽在向会议提交的论文《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在20世纪的重大发展和它所面临的尖锐挑战,通过对列宁、斯大林、卢那察尔斯基、沃罗夫斯基、加里宁、卢森堡、季米特洛夫、葛兰西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陈毅、陈云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要贡献的回顾,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20世纪确实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论在20世纪也确实面临着尖锐的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面临苏联东欧国家在90年代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谷的挑战;二是面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后出现了一系列文艺新问题的挑战;三是面临20世纪西方文艺领域出现了新情况的挑战;四是面临注入了文艺新内容,采用了新的表现手法的新作品的挑战;五是面临新的文化消费市场的挑战。面对这些尖锐挑战,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些挑战应战,从而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 李益荪的《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内在差异性》一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线索。该文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差异性”这一视角和思路入手,梳理出从恩格斯到梅林、普列汉诺夫、列宁、毛泽东、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主线和以马克思开创的,由拉法格、葛兰西等人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的“艺术生产”的思路和走向,这两条主线既平行发展延伸同时又交织、渗透。通过这种梳理,作者得出结论:“在人类文艺思想发展的历史中,还没有哪一种文艺思想能像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这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并且有这样多的理论发展生长点和广阔前景。” 回顾和总结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历程,不可能不提到在世界范围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冯宪光《关于“苏联模式”的文艺学》、代迅《世纪回眸:前苏联文论与中国》等论文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冯宪光认为,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从本世纪伊始,就初具规模,并逐步发展,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因此,如何历史地、具体地认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如何总结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历史经验、教训,应当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虽然有用政治代替艺术自身意义等方面的一些缺陷,没有完全和完善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时代条件下繁荣文学艺术的问题,但它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整体发展历史上是有功可言的。应当说,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关于艺术特殊性的研究中仍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十分注重对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研究和阐扬,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响应。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这不能不说是有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绝不应该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进行全盘否定。而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把握和发扬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优长,克服其教条主义、僵化的东西,面对新情况,概括新经验,以利于我们进入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建设。 回顾固然是前瞻的根基,但不是目的,回顾的目的是为了新的建设。与会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或“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萧君和不仅阐述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的思路,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开放发展的文艺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论纲”,并从逻辑基础、逻辑支柱、逻辑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阐述。张凌、刘求长也分别在《走向建设、走向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列文论研究最重要的课题》的论文中,对有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