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性教育思想的实质 1.创造性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呢?从目的看,简单地说,创造性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增长率。所谓全面发展即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是学生整体素质包括身体、社会文化、心理素质的综合提高。“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95页,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这也是创造性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所谓创造性是指一个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的身心力量,它由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人格等多方面因素构成,是主体最本质、最深层、最能动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要培养其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型人格,为他们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创造性教育的另一个根本目的。因此,创造性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全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所谓“全人”即“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基本素质和谐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人,即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是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开发人的潜能的教育。因此,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从创造性教育的研究历史看,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创造性教育强调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专门培训,而且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模式,如威廉姆斯、陶行知、布鲁纳、罗杰斯等即有此观。狭义的创造性教育是指专门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和训练的教育,包括创造思维、创造方法、创造技能、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培训。奥斯本、吉尔福特、托兰斯等对都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我们将从广义去理解创造性教育,并把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教育模式。 2.创造性教育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主体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首先,从教育观念看,创造性教育具有主体性。确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发挥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注:聂衍刚:“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及实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8年第4期。)。 而创造性正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人格正是主体型人格的核心。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和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实施创造性教学。 其次,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创造性教育具有互动性。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而进行的。在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教材、同学等教学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进行心理互动;同时学生内部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在自我意识的调节下,也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积极地进行着情知互动活动。学生全面素质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在学生的内外互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 再次,从创造性教育目的和教学特点看,创造性教育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发展创造性。而学生的创造性和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又必须依靠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师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是以其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等品质的充分体现为前提的。 3.在中小学提倡创造性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注:江泽民:1998年1月24 日《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的讲话》)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教育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尤其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型人才越多,创造速度和效率越高,他们就会在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我们要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机制,加快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说到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本知识扎实,善考试,但是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取金杯,而我国的科学家却一次也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缺乏创造性型人才,实际上是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不良密切相关的。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基于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新型创造性人才的期盼,我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小学提出、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它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注: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1997年第2期), 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教育。人的素质就是人所拥有的“本质力量”,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身心能动力量。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动态的身心组织系统。而创造性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人的素质中最深层、最有价值的能动力量。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