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心育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和钧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教授。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灵魂和动力是知识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最宝贵的心理品质,培养这种心理品质是心育的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心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了,心育成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进行心育,就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学校心育系统。

      为此,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确立了以下的研究思路:以心育为突破口,以构建学校心育系统为主线,完善学校教育系统,增强其整体功能,产生1+1>2 的协调效应。以“六个学会”即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为心育总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协同、自主构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达到培养高素质、高创造力和个性健康发展的人的目的。这是一条以心育为核心,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

      要构建学校心育系统,就必须构建心育目标体系,在中小学开设独立的心育课,加强学科心育、活动课心育、个别心育,建立学校心育与家庭心育和社会心育的协同网络,培养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心育能力。十年来,我们为构建学校心育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实验和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随着实验的逐步深入,学校心育系统不断完善,其功能也不断增强。协同教学实验十年的探索证明:构建学校心育系统是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成功之路。本文着重就学校心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心育进行探讨。

      一、学科心育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学科心育是依据心育目标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

      学科心育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同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进行知识技能传授,而且要进行心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传统教学、“应试教育”只重知识技能教学,忽视学科心育,甚至排斥学科心育,这是违背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的。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必须以心理发展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相反,心理素质发展不好,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各门学科在传授知识技能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任务,但学科心育则是共同的,必不可少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极快,有些知识可能老化、过时,失去力量和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永远不会过时,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一个缺乏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将会被社会淘汰。知识经济时代,学科心育的作用更大,并且越来越大。忽视学科心育,势必影响人的整体发展,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高创造力和个性健康发展的人才。排斥学科心育是“应试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加强学科心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科教学渗透心育”的提法是不妥的,因为学科心育是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成分。我们认为“学科心育”的提法顺理成章。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心育的主阵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增进心理健康是一项长期的、极为复杂的教育任务。只有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加强心育,才能见成效。学科心育是心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心育系统的主干组成部分。加强学科心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任务。实施学科心育,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讲求实效。

      二、构建三维教学目标体系是实施学科心育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它是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效果,影响教学全局的根本问题。“应试教育”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心理素质培养,教学目标不端正,是产生种种弊端的总根源。端正教学目标,将心育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构建三维教学目标体系是实施学科心育的前提条件。

      (一)对传统教学目标的反思

      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一维教学目标阶段。最早,人们把人的整体素质理解为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的简单相加。人们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解为一维的结构,即构建的内容。这种理解存在以下问题:(1 )它把极为复杂的素质结构看得过于简单;(2 )人们只重视构建的内容,忽视了构建的结果和过程,缺乏动态观;(3 )构建内容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没有把心育纳入其中;(4 )强调社会对人的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外在目标,忽视内在目标,以及外在目标转化为内在目标的内化过程;(5)只看到素质发展的动力来自外力的推动, 忽视内因是根本的动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落实;(6 )根据这种理解所设计的教育教学是低效的,对“应试教育”缺乏抵抗力,学生负担过重,素质片面畸形发展,全面发展的理想难以实现。

      2.二维教学目标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识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学科教学只传授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应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人们认识到还要培养非智力品质。至此,教学目标的第二个维度,即构建结果的维度基本形成。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二维教学目标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教学目标是由构建内容和构建结果组成的。他的贡献是把心育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能力、情感等心理品质。但是,布鲁姆的二维教学目标理论仍有局限性:(1 )它没有明确心育的独立地位和构建学校心育系统的重要性,心育缺乏系统性,力度有限;(2 )它没有明确提出构建过程,即内化过程,素质结构缺乏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仍难以落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