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到199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加到99.3%;全国总人口文盲率由解放前的80%以上降到14.5%; 普通高校和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数比解放前最高年份分别增长了21.99倍和40.11倍;全国受教育人口达到近3亿, 在校正规学习的人口达到2.3亿。50年来,共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约6000万高、 中等专业人才和近4亿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劳动者, 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共和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共和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一、开基创业,奠定新中国教育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古老华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拉开了序幕。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顺利完成了改造旧教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转变;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实现了人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确立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改革学制,初步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格局;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水平,培养造就了大批知识分子,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1949年10月1 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农劳动大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解放,在文化教育上也成为真正的主人。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同年12 月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教育改革基本方针,并将“坚决改造”旧教育和“逐步实现”新教育作为创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步骤。 在《共同纲领》和教育改革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并派干部到所有的学校中协助工作,使其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复课开学。与此同时,各地人民政府还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废除了以往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特务统治和反动课程及教材;在学校中实行民主管理,开设了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政治课,并在高等学校开设诸如《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理论课,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逐步建立健全了党、团、少先队、学生会和教职工的组织,加强了党对教育和学校工作的领导,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领导管理制度,使教育的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为了从外国列强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宗教事业的自主权,清除其反动影响,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对旧教育实行实质性的和卓有成效的改造,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将20所过去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到了外资津贴的中学544所,小学1133所, 逐步实现了教育管理权的转移,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并在继之而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并有了充分的保障。 根据《共同纲领》制定的原则,党和政府提出了“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使其继续从事自己原来的业务工作,对失业者分配适当的工作,在经济上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对一些有影响的知名人士还给予政治上的地位,热情召唤在海外学习工作的知识分子回国参加建设,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党和政府鼓励广大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脑体结合,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了从根本上改造旧教育,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建立新型的人民教师队伍。从建国之初到1965年, 全国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已有教职工555万人,较之1949年以前增长了5倍, 适应了建国之初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大批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被培养出来,一支新兴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大批工农干部有机会得到进修深造,使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壮大有了充分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