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与教育的使命

作 者:
武刚 

作者简介:
武刚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广西高教学会常务理事

原文出处:
广西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国民素质偏低,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教育作为“超市场”事业,应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主体性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未来的15年里,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展望未来百年,再审视一番我们的国民素质与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一、国民素质,一个仍然不容乐观的话题

      不久前,世界银行公布了衡量国家财富的新标准:一个国家的财富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本”三部分组成。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矿藏、广袤肥沃的土地、丰富多彩的物产、秀丽奇特的景观等等,都可以促成社会的发展。但“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我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①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以人的活动为起因,以人的活动为结果,又以人的发展程度为标志。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力资源包含着国民数量与国民素质的综合作用,而国民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后,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力资源的优劣。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由其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所造就,又造就着这个国家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素质的国民,推动着社会历史以不同的形态向不同阶段发展。

      与古代文明相比,现代文明光彩夺目,科技发明灿若星河。文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现代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是成百上千名古代劳动者所不能比拟的。这并非因为今人的体魄远强于古人,并非因为现代的自然资源比古代丰富,而是因为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资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再优越的自然资源要靠人去开发利用才能产生现实效益,先进的生产工具、劳动技能也靠人创造和应用。今人远胜于古人的,在于知识、技术、智力等素质条件。“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②所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强国之根本大计,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③

      按照世界通行的“人均资源”概念考察,我国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我国人口众多,但国民素质尤其是智力、知识、技能等要素水平普遍不高。12亿多人口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缺少接受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教育的机会,高中以上学历者占人口比例甚低,环境的封闭、经济的贫困又往往造成观念的保守和对现代文明的隔膜。即使在城市工人队伍中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几年前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9万名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6.5%,高级职称者占4.2%,高中级科技人员年龄偏高,知识老化。许多科技骨干对高科技新发现感到陌生,对引进设备,引进技术处于被动守机状态。④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常抓不懈,刚刚闭幕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肯定了我国“八五”期间“在占总人口90%以上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同时提出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九五”奋斗目标之一。据此可知:我国尚有1亿2千多万人(占总人口10%)的地区未能普及小学教育,目不识丁的青壮年文盲作为社会发展的滞后群体,其绝对数量恐怕也相当惊人。就是按照扫盲标准验收合格的众多脱盲者,也仅是能读写几百个汉字,他们裹挟在现代文明大潮之中,难以有所作为。计算机、信息化、农业革命等等,对广大文盲或脱盲者来说不啻为天方夜潭。我国国民素质偏低,提高国民素质之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由此可见一斑。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当代知识的高速发展更新,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使“文盲”概念的外延内涵都有了根本改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80年代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学到什么”,更着重于要求人们“学会怎样学习”即怎样在原有的知识、技术基础上弃旧纳新,不断充实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此作为人们“学会生存”的立身之道。这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国民素质偏低,使我们本来所拥有的许多发展优势如天时、地利、自然资源、科技发明、富民政策等无法充分发挥作用。2l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大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能否再上新台阶,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提高国民素质。纵观世界,无论是脱颖而出的新兴强国,还是财大气粗的发达国家,无不把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国民素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美国历届政府政策多变,但注重教育,不惜巨资培养人才的方略却延续不改。德国,日本在战后迅速恢复元气,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韩国、新、马、泰等周边国家近2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它们的一个重要共同举措,就是从改革国民教育、大力更新、提高国民素质入手,以此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起飞点。当前世界范围正在展开并在新世纪里将更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政治、文化、军事等竞争,竞争主体是人,人的素质制约着国家的竞技状态,所以更为深层的努力便是教育竞争。任何国家只有扎扎实实地发展教育事业,塑造良好的国民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国民教育,市场经济中的“超市场”事业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育成形,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喜人变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战略部署,加快了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步伐。但是,在我国社会深刻的嬗变进程中,是否应像某些人之所言所行那样,把教育改革为“应市(场)教育”?是亟待需要探索并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