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

作 者:
秦宣 

作者简介:
秦宣,1963年生,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包含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基本原则、目标定位、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机制、物质保障以及实施教育发展战略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其中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机制,即教育体制改革,又是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大计。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特别关心和重视教育工作。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他作过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

      1.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形成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是在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以及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发展新趋势、新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尤其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是任何一个国家制定国内外政策和规划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着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成为“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的问题。同时,全球的科技浪潮来势汹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如邓小平所说:“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各个国家都在争取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致力于经济建设,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重点由军事转向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以至于“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时代主题的这一变化,使邓小平深深地认识到,中国要发展,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首先“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为此,必须对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必须制定适合世界形势和国情的科技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邓小平特别重视、关心教育,他在70年代末刚复出工作不久,明知教育工作难抓,还是自告奋勇抓教育,并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高度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作了充分的论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

      2.邓小平教育发展战略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

      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自近代以来,在几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上已有一批又一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而我国已经丧失了几次宝贵的机会,以至于我们在现代化的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1979年,他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163页。)因此,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这一重大政治来进行,要服从和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认为,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意识到:“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中国的实际,确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形成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总体思路,就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为此,邓小平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作了充分论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3.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邓小平在阐述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战略时,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针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这一现实,始终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其重要。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发展生产力,关键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领域发生的变革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产生的事实,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988年,邓小平通过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态势的深刻分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命题。

      邓小平认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那么,怎样才能使科学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呢?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培养。而要培养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科技人才,必须抓好教育。因此,邓小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总之,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而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依靠人才,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基础,是根本。

      4.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80年代初,我国教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现象十分突出,当时学校培养的学生无论从数量、质量、人才结构上看,都存在着严重问题,教育处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状况。但教育究竟怎样改革,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回答北京景山学校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改革如何进行这一问题时,作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题词。“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