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阶段的政治心理某种程度上是传统社会政治文化和心理的积淀。着重研究沉积于现时代的传统政治文化和心理,不仅是它本身要我们去体认,也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客观需求。在研究中国社会政治心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传统政治心理的存在。 一、历史的反思——国民政治心理扫描 所谓传统国民政治心理,主要指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和陶铸下所形成的政治心理定势。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经历了专制统治的国家,自给自足2000多年封建的小农经济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牢固的血缘宗法制度、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高度专制以及封闭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等,无一不严重影响着传统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社会政治心理不可避免地带有王权主义的封闭性、专制性、趋同性和依附性的特征。 马克思指出,小农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人们的体力、时间全耗在农业劳动上。在这种情况下,子承父业,财产世袭,形成世代交替、简单重复的封闭心态。可见,缺乏凝聚力的小农经济既是封闭的原因,又是封闭的产物,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结构,也只能是君主专制制度。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在政治上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并对思想文化实行专制统治。 传统政治心理的趋同性实质就是政治上的从众心理,这种缺乏科学、理性和独立自主性的政治趋同,使政治人完全丧失了独立人格和政治自主意识,对统治者实行人身依附。传统政治心理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普遍的崇圣意识和臣民心理 中国历史上,民众一直处于分散的个体经济生活方式之中,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人微言卑。长期落后的经济文化,使民族心理有一种对上的恐惧感和崇敬感,形成盲目的圣贤崇拜和政治万能的依附感。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圣人是理想的人格、理性的象征、真理的化身、情感和信仰的寄托,圣与王又是一体的;在这种崇圣观念作用下,人们形成了在圣王权威下的臣民心理,表现为人们在主观上自觉地向君主认同。在学理上向圣王求是非,在圣王面前的罪错意识和对圣王明君的期待心态。封建社会人们视皇帝如神仙,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写照。 清官和明君是普通臣民心目中的政治权威,对清官、明君的崇拜和向往,表明民众的独立人格和政治自主意识的萎缩。同时,古代的贤人政治把政事的兴衰完全寄托在清官和明君身上,这种“人治”意识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在传统的政治生活中根深蒂固。这种小农意识酝酿的“小我”心态,为官僚主义阶层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心理环境。 (二)权力崇拜与惧怕的二元政治情感 这里的权力主要指政治权力,它是一种公共权力。但在传统的王权政治制度下,权力成为统治者的私有物,君权至上是其显著特征。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天然神授的权力,执掌生杀予夺大权。古代思想家认为,专制君主是社会生活的枢要,民众是君主权力的附属物,民众的一切都依附于君主权力,以求得专制权力的保护。因此,形成权力崇拜的直接原因,是民众在政治上不能代表自己、保护自己。正如马克思的论述,“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在专制政体下,百姓完全被排斥在权力机构和政治生活之外。他们缺乏政治自主意识和权利,处于完全服从地位,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对皇帝或君主的权力就象崇拜偶像一样地顶礼膜拜。由于百姓和皇权体系在阶级利益上是根本对立的,在受保护的同时,他们又要遭到利益的侵害(经济强制剥夺),因而对权力存有本能的戒备心和天然的疏远情感,从而形成权力惧怕与崇拜的矛盾心态。 (三)等级意识 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上的封建社会是有着等级差别的,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长幼有序、上下尊卑关系被完整地带进国家。家与国是同构的,家、族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家族以父家长为核心,父家长在家庭范围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支配力,成员必须服从家长,晚辈无条件服从长辈,家族成员对家长要尽孝道。国家政权则以君主为核心,君主的地位至高无上,是政治上的统治者,是全国最高的家长,臣民应对君主讲忠义,在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中形成了官有级、人有等的上下、贵贱有差别的等级秩序观念。 (四)狭隘顺从心理 我国封建社会沿袭了2000多年,人民大众长期处在封闭型的生活环境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环境必然导致人们妄自尊大、目光短浅、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的封闭心理状态,进而表现出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保守性。封闭的专制政治是神秘的,官场内部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丑恶伎俩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平民百姓知晓。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生活的民众,不仅对政治生活没有兴趣,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甚至根本就不了解生活的民众,当然更提不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恩格斯对自然经济条件下民众的狭隘政治心理曾作过精辟分析:他们“感觉迟钝,目光短浅……对政治盲目无知,对本村以外的一切东西要下判断,用农民关系的尺度去衡量复杂的历史关系”,“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运动的性质,对运动的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4、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