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应以其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身有无规律性可循?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能有方法上的不同。我感到,第一,相对于具体的教育内容,“内容的结构”是认识内容变换规律的逻辑起点;第二,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是认识内容变换规律的根本相关因素;第三,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还应根据对象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和群体的不同性质而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是共产党人明确提出的概念,但它不会是凭空产生的,这种功能在历史上已经存在。因此,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律和特点,也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总体演绎规律来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是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换规律的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具体内容,在不同社会条件和历史时期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即使把这些具体内容加以归纳,也会显示出一个庞杂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具体内容的特性是,它随着具体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被它保证的各项工作的深入而充实;它带有极大的具体性、丰富性和变化性。理论的任务,则要求深入这些具体教育内容的背后,探求它的内在本质,寻找其中相对稳定的要素。应当说,它研究的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关于这些知识的结构;它注重的不是具体知识的丰富和发展,而是探求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政治教育内容中的稳定要素。它不是直观的,而是潜在的;它不是在技术和操作上讨论,而是侧重于方法论。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可以满足上述研究的一些要求。至少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还不很广泛深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一概念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那么,作为抽象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形式和社会条件下,潜于具体教育内容背后的是由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三要素构成的统一结构。对于这一点,实际上,历史上的思想家们都曾经进行过认真的探索。 斯宾塞生活在19世纪的英国,这是一个社会矛盾的尖锐时期。他的社会学很大程度上是想解决社会矛盾。所不同的是,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试图对“动乱的人群”进行思想统治,他提出的方法是对人们要实行“三种抑制”:“只有在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抑制产生了一个稳定的团体以后,人们才能充分地经验到侵犯的罪恶所引起的痛苦。”(注:〔美〕梯利:《伦理学原理》,4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这里,尽管观察的角度不同,但他已初步提出了道德观、政治观和社会历史观的框架。 马克思则是从生产方式的根本点上来观察问题。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2页。)要注意到,这里提出的不仅仅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社会意识中的三个不同方面。 我国学术界对封建社会的思想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看到在我国封建文化的延续过程中,“道德伦理与哲学、政治几乎是水乳交融,这种“三位一体”的思维方法,是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得到发展的方法。”(注:吴熙钊:《中国近代道德启蒙》,20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文化”本身是社会的反映,它当然要反作用于社会的具体人。很明显,这里的“三位一体”已经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组合关系。 应当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最具概括力的当属毛泽东同志的论断。他在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给予人民的统治时指出:“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注: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31页,1991年第2版。)这里,除最后一权带有性别的特殊性外,将其余三权从“权力”角度转换到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角度,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结构就立即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对“三观”之间的关系做出粗略的考察。首先,它们是互相渗透、相互融洽的。道德观包含着政治观,政治观包含着历史观,反之亦然。表现在具体的政治教育中,我们确实很难界定一个教育内容是否只属于某一观念的领地。其次,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道德观作为调节人们之间互相关系的准则,它形成的时间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覆盖的人群最广;政治观反映的是对政府、政党、国家等政治实体的态度,形成的时间晚之,对人影响的强弱依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而转移,其覆盖的范围主要是政治实体和阶级的中坚骨干;社会历史则是时代精神的最高表现,一般人不能自发地、系统地形成,居于较高知识水准和一定领导岗位的人对它最为关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要素, 依社会任务的转移而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三个要素,并不是等量齐观和静止不变的,必须对这种结构进行动态的考察。只要留心就会看到,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从某一问题入手而实施的:或是政治观(如公民、法制教育),或是道德观(如奉献精神的讨论),或是历史观(如实践标准讨论)。其实,历史长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种现象。问题不在于描述这种现象本身,而是要提出这种现象的背后有没有一个在某种条件下,结构中的某一要素就会必然地上升为主要矛盾的问题。因为规律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回答在某一条件下可以重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