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把人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汇入到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为达此目的,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入手,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需要是一个客观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类是物质需要,另一类是精神需要。当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人们的多种需要,从满足人的最基本、最迫切需要入手,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高度重视人的物质需要。恩格斯曾经讲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人的积极性,首先来自对自己基本生活资料需要的追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高度重视人的物质需要问题,把满足人的基本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当作第一位的任务。在当前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物质需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是第一位需要的时候,这个问题尤其显得重要。 人的精神需要不可忽视。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人的精神需要就日益变得明显起来。俗话说,“衣食足然后知荣辱”。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日有三餐,居有一屋”的低层次需要。人们的精神需求突出了,要求获得尊严、尊重和重视,产生了荣誉感和成就感,要求政治进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人的精神需要不是给钱给物能够解决的。人的精神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内心也会失去平衡,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人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奖金增加了,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并未明显提高,工作效率依然如故,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少,领导和群众之间还是别别扭扭。为什么?就是因为职工群众在心理上、在精神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感到缺乏理解、缺乏尊重,缺乏温暖。实践证明,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处理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从需要主体上划分,需要可分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的满足,离不开全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社会财富,既要用来满足个人需要,又要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就发生了个人需要、团体需要、社会需要三者关系问题。这三者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影响人们的积极性。一般说来,个人、团体、社会需要三者是统一的,满足个人需要同满足团体、社会需要并不矛盾。作为某一团体的领导者,首先要对本团体负责,对本团体内的每个人负责,设法满足个人的合理的物质精神需要。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因为道德很简单,团体是由个人构成的,离开了个人,也就说不上团体的存在。只有满足了团体的每个人、至少是大多数人的合理的需要,这个团体才能存在,才有活力。推而广之,只有团体有了活力,社会才有活力。 引导群众正确对待个人需要问题 个人需要的实现程度,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受到社会提供的经济物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法律、道德的制约。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如果连续得到满足,渴求程度就会加大,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更多的刺激联想,甚至失去控制,无法满足。反之,如果长久无法满足,渴求程度就会日益降低,而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工作和生产积极性处于“零状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能避免人的合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精神消极,又能防止人的需要失去控制而导致私欲膨胀。注意引导群众正确、理智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对于个人的各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妥善处理。第一,对于合理而又有条件满足的需要,或由组织出面解决,或支持个人通过个人努力去解决。第二,对合理的但一时条件不成熟而不能满足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好细致耐心的解释和说服,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力争取早日解决。第三,对于不切实际的不合理需要,应当讲清道理,陈述理由,礼貌而又坚定地予以拒绝,使其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