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6)06-001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1]这实际上指明了新形势下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之一——与对外开放相统一。这样的统一,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保持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为我们立足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南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扩大对外开放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正是出于对故土家园、骨肉同胞、灿烂文化的眷恋和热爱,中华民族才能求同存异、团结统一,在自己的国土上共同劳动、共同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本身就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体系,它“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中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活跃期。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那时候的首都长安里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个大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到了东南亚很多国家,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中国人积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2]正是在“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中,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个“盛世”。这些“盛世”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对于外来的异域文化,不是拒绝、排斥,而是接纳、包容,在尊重其特色的基础上,把其中一些有利于民生福利、人伦风化、社会安定的成分和因素,吸收、充实进中华文化。这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就是费孝通先生概括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3]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进入近代以后,在西方资本主义逐渐萌芽、产生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的时候,在世界的东方,“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4]结果,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5]直至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搅动了中华民族的“一潭死水”,一批又一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苏醒过来。继林则徐“睁眼看世界”之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则把“师夷”的思想付诸实践,戊戌变法进一步从“师夷长技”发展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辛亥革命更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近代中国的这些爱国先驱们都已明白,要救亡图存,就不能闭关自守,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文明。这样,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第一次与对外开放结合在了一起。但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下,对外开放谈何容易?帝国主义列强允许中国进行的不是独立自主基础上的对外开放,而是任其宰割、任其奴役的“门户开放”。 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的统一成为了可能。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例如配合作战、和平会议、通商、投资等等。”[6]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7]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采取敌视态度,除了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外,还在经济上实行严密的封锁和制裁。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是积极发展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不仅保障了国家安全,还争取到了大笔援助。但是,当这种援助被附以政治条件、侵犯到中国主权的时候,被毛泽东断然拒绝了。即使这样,毛泽东还是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8]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毛泽东敏锐地抓住时机,实现了中美关系解冻,使得被帝国主义封闭多年的中国得以重新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旋即从西方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很显然,即使在遭到外部封锁的情况下,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还是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家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