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我们党进一步明确和统一了这一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十多年的历程,走出了一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路子,目前已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攻坚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资产结构、组织结构等的调整,必然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引发出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只有认真解决国企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企业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从本质上讲,改革的最大难题是人,而改革的动力也是人。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革,必须正确引导职工认识改革的深远意义,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如何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是国有企业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要引导职工充分认识改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而改革的成本要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承担。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际上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其本质在于分清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职责权限,形成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相互制约的机制;把国家对企业、企业对职工的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国际上近百年的历史和我国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转机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实行公司制改革,构建集团化、母子公司是包钢求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包钢近年来转机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司与香港华诚公司合资建成高速线材厂,年设计产量为36万吨,目前已基本投产;建立了一个子公司——综企(集团)公司和建设公司、稀土公司、耐材公司、机械化公司四个分公司,初步分流2.6万人,有效地改善了十几万人吃钢铁饭的局面; 组建了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地完成了股票上市工作,筹资3亿多元; 分别与日本和美国厂商合资兴建天骄清美抛光粉有限公司和自备电厂,其中抛光粉已经投产,自备电厂已开工建设。从上述情况看,包钢通过低成本扩张,采取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大了经营规模,分流富余人员初见成效,提高了经济效益,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转机建制的成效初步显示了出来。可以说,没有改革,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尝试,包钢的生存问题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发展。 改革是有成本的,需要付出代价。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十年间,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利改税到承包制,基本上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改革的成本由国家和企业负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是同时调整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其成本也要由三方共同承担。这就要求广大职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大锅饭”、“等靠要”观念,树立竞争观念、风险观念,从长远着眼,顾大局、看整体,把企业兴衰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命运共同体观念,承担改革成本,积极支持住房改革、医疗改革、社会统筹养老基金改革,为企业和国家分忧解难,共同创造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宽松经济环境和思想氛围。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宣传思想工作,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讲清企业面临的困难形势,不遮掩、不粉饰太平,向职工交底,相信职工、相信群众,把克服困难的努力变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在改革问题上也要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一贯方针;二是讲清国有企业改革的前途,不改革,企业就没有出路。通过改革,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要使职工认识到,国有企业有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支柱。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前途是光明的。 引导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职工对改革的承受力。承受力有心理承受力和物质承受力。如果只注重提高心理承受力而忽视物质承受力,宣传思想工作就会变得虚无飘渺,提高心理承受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搞好改革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承受力,是企业各部门、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的共同责任,必须树立“大政工”格局,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齐抓共管,使提高职工改革承受力落到实处。要在改革中保障职工最起码的权益,切忌大起大落。不顾客观条件的改革,只能葬送改革前途,造成职工的逆反心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增添更大的难度。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国有企业改制创造条件。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的职工队伍。在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攻坚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1、营造“大政工”格局。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在党,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也在党。要切实贯彻落实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通知》精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职政工人员为骨干、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大政工”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建设、改革等各项工作作为统一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