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3)03-0022-04 近年来,高校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并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后,如何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拟从大学生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 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个体价值观就是个体进行价值选择以及做人处事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个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价值观不断审查和调整自身的需要、动机、意识与行为等,使之朝着符合社会价值要求和价值目标的方向发展。可见,价值观是左右个体思想和行为的主导因素,对人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根本的观点和最概括的表述,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当代大学生需要认同和接受科学的价值观,并以这种价值观为指导,在人生的道路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凝练概括,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且整合了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不仅对大学生群体成长发展有共性指导,同时也能满足不同群体、个体不同层次和成长阶段的个性需求。 而从个体价值观形成的角度来看,人们的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人们的价值观也是对相应社会存在、社会生活过程的反映。任何社会条件下,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这一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都必须实现代与代之间的传递,而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实现的。 大学生的生活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大学生生活形式上可能看似平凡、琐碎,甚至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恰恰泛化地存在于其中,大学生正是在具体的生活中才能够探寻和感悟到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大学生是一个多面、多样、多元的群体,在他们身上“代际裂变与认同传承共存、现实功利与理想超越转换、个性张扬与社会关怀结合、世界眼光与爱国情怀统一,在他们身上许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得到了一种和谐的共生”。[1]“生活中的大学生,虽然他们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观或价值观指向”,而“大学生生活总是在不同层面折射出大学生的种种价值观”。[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活是无法割裂的。 大学生的生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和素材的来源。大学生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价值冲突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需要和诉求,是面向学生个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得以确立的依据。而大学生群体生活中所遇到的带有共性的价值困惑问题,则是确立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的依据。大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社会性、道德性、价值性的问题,恰恰就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的、丰富的素材。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以大学生的生活为依托,以学生生活中遭遇的、体验的价值冲突问题为切入点,积极面对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困惑,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在概念的演绎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通过实际体验才能更加稳定和牢固。个体价值观的发生与形成的机制来源于其生活实践,同时还依赖于相应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其中,既会受到来自于政治、经济方面的制约,还会受到文化、大众传媒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不断探寻。从个体智力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人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各种知识、经验,但从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来看,社会价值观作为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一般而言,通过理论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通过情感陶冶可以使他们产生与观念相应的情绪性体验,在情绪性体验的推动下,大学生通过行为实践把相应的观念或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某些价值观念的内化,有时并不一定都是说理教育和情感陶冶的结果,而常常是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在行动性体验中逐渐形成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联通”理论与现实,还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坚定信念,养成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大学生观念和信念的形成。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培养感情、坚定信念,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 此外,从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形式来看,大学生生活的各种形式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比如,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还可以根据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精心设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再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校园文化生活、网络虚拟生活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