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道德是指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上层建筑和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以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这一定义应该包含着三个含义: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第二,道德以善恶好坏等作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它规定着人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标准和规则;第三,道德在调整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时是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而不是靠法律条文和行政命令维持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一定人生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对道德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就是道德观。 改革开放以来,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观同以个体为本位的道德观发生了冲突和碰撞,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条件下,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原则受到挑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既对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也给一些大学生带来困惑。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已成为当前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市场经济环境对道德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市场经济将日益发展和完善,这就必然孕育着市场经济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在经济领域占据主动地位,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且也对人类道德产生巨大影响。 1.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1)市场经济冲击了自然经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习惯, 我国现代社会是从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单一、封闭的自然经济形成了调整社会生活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和规范,有的今天仍在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有的则变得僵化、陈旧,成为消极的东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建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和官本位、特权等级思想等封建宗派色彩的陈腐道德观念,今天正在被人们所认识和打破;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正在加强,这些,无疑有利于推动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道德的更新与发展。 (2)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荣辱观。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得社会行为主体在重新认识自然、审视社会的同时,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认识了自我。从而摒弃了保守落后的观念,增强了主体意识和时效观念,使行为主体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勇于创新,以竞争、效益为中心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从而推动了全社会乃至全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 (3)市场经济促使道德规范的产生。市场经济的确立, 不仅发展了经济,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新的职业的产生,必然形成相应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关系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来调整。以保证这些关系的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这就向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扩大了道德的范围,丰富了道德的内容,促使产生新的道德规范。 2.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这必然对人的理想、道德规范等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刻影响,形成一系列相关效应。除了对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外,也会带来负作用。 (1)道德价值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经济、 文化、思想交流幅度扩大和市场经济环境的熏陶,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理想呈功利化倾向。这种功利化倾向在大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时表现为:在报考入学求学的动机上,从原来的崇名到今天的崇实;在毕业分配的择业意识上,从原来服从国家需要到今天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学友之间的人际关系上,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今天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 (2)道德评价标准多维化。长期以来, 我们一贯遵循的道德评价标准是:凡是对社会、对人民、对他人有利的事就是善,反之就是恶。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泾渭分明。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事物五彩纷呈,目不暇接,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也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种表面上道德评价多维化之下,许多青年学生思想困惑,选择为难,影响他们树立应有的主导道德标准。 (3)道德行为社会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社会现象总要在学校里反映出来。随着信息流通手段和文化手段的日益先进,学校的围墙已堵不住社会浪潮的冲击,通俗文化、社会时尚、经商热潮几乎无一例外地在校园文化的调色板上显示出来。这些情况,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有很大好处,但也容易使社会的消极因素和短期行为成为左右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如有一阶段在大学生中出现的经商热等现象就是一种反映。 总之,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双重影响,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一面,限制和缩小其消极的一面,是高校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在具有与一般市场经济所共有的特征的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为补充,多种成分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在运行机制上,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调节社会分配。这些特殊性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使它严格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要求也就高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热爱祖国。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生活在我们这一时代,要爱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宗旨。因此,在奉行等价交换原则的时候,必须同时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在鼓励竞争时,必须同时提倡友善的支持和真诚的合作精神,防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三是热爱劳动,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行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的等量劳动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是收入分配的最一般、最基本的依据,是实现个人对利益的最大追求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统一的基础,收入的积累与流动在总体上应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这在道德上就要求全体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都树立勤劳诚实的劳动态度,努力为社会财富的积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个人的生活富裕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