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学生在给学校校报的一封信中写道:“上大学后,外部压力降低了,精神压力也渐渐松懈了,在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后,感到了空虚和厌倦。其实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充满压力的,这种压力需要自己施加了。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真正理解自己了吗?”这封信在全校师生中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扬子晚报》进行了连续报道〔1〕,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也引起了省教委的高度重视。教委负责同志专门召集省内八所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部门领导和教育专家,召开座谈会,将这场讨论纳入到正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的“风采工程”之中,以使讨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走向深入。 这场关于理想和人生的讨论,引发的话题是学校的“空虚”和“无聊”,但却表现出当今大学生们不甘平淡、不甘庸碌积极进取的思想走向。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构建,校园精神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时代定位,责任定位产生反省,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唯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紧紧抓住学生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牢牢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息、价值取向,方能找到和发掘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发现“热点”,并使教育内容与热点问题尽可能贴近,对学生期待、不解、怀疑的问题,给以清晰的透视或较为满意的答案,就能激发其浓厚的兴趣,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处于教育者的教育环境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对目前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追踪访谈〔2〕,结果表明热点问题与年级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表现出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的思想问题;而且,作为一种社会的多向辐射,多元变幻的热点问题正是与多元变动的社会特征相互映照。近年来,大学生崇尚学习、重视技能、关注社会,考研热、电脑热、外语热及各种证书热,都从一定程度和层面上反映了社会转型中强调实力,注重竞争的倾向。此外,打工热在学生中也十分普遍。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其最大的切身利益,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教育者必须切实引导他们把对个人“自我发展”的关注与追求,引导和升华到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与自觉行动上来,使他们能够把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自己的成家立业、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 一、教育学生明确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心理学关于需要的层次理论认为,需要(低层次的需要)越与个体当前的缺乏相适应,其引发的动机就越强,兴趣就越浓,目的就越明确。目的越明确越具体,目的对需要的激发、控制的效果就越好。相反,与个体的缺乏严重程度不相适应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所引发的动机相对较弱,兴趣也较轻微,也就是说,与该需要相适应的目的如果越笼统,对需要的激发、控制效果就越差。 调查表明,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以充实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总之,围绕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的目的而学习的学生约占70%。在回答“学习有无计划性;课外大部分时间花在哪里;对学习有无兴趣”等反映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时,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指向个人的占47%,指向他人的占10%,指向社会的占4%〔3〕,这表明学习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学习积极性越高,而不是学习目的的层次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这是因为学习目的是由个人的学习需要所决定的,人们通常在个体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人们的传统观念叫是贬低个体的需要,而夸大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即使为个体目的的学习,其最终都要回到社会,都要自觉不自觉地为社会服务,只不过时间有先后,方式有差异而已。因此,尊重和肯定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目的选择,不能以社会目的学习来否定个人目的学习,不管为哪种目的学习,只要他们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这就应当肯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一些实用性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对满足个体日后的需要会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低层次的需要虽然能够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但需要满足之后,个体地迷失方向,只有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激发个体持久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倘若一进高校,就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他们就会在四年大学生活中较为迅速、较为顺利地成长发展。我们要引导学生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源于现实,但要高于现实,方能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从而激励人们从事更高层次的追求。 二、引进激励和竞争机制,提高淘汰率 高等教育要尽快引入竞争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增加淘汰率。从当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入学后,由于没有淘汰机制,学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学校建立和健全了学生评估机制,学生就会产生被淘汰的危机感,在日常学习中势必会自加压力、勤奋努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大胆试验和完善各种有益于人才培养的教学举措。诸如实施优秀学生选拔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学分制、淘汰试读制等,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创造充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