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22)06-030-07 劳动与精神是伴随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对两者关系的探讨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西方历史上,劳动与精神曾尖锐对立,“劳动”是惩罚和痛苦,“精神”则是不耽于劳作可以思考智慧和灵魂的闲暇。到黑格尔那里,劳动和精神获得了非对立性的关联。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塑造自我生命和世界的重要方式,但他所说的劳动实际上是指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想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劳动与精神的关系,认为人们是在劳动实践中生产和发展自己的思想和观念。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1]这不仅首次明晰了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也再次阐明了劳动精神的生发逻辑。劳动精神根植于劳动实践之上,在民族精神系统中居于基础地位,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弘扬劳动精神对激发经济活力、巩固政治稳定、滋养文化自信重大意义。由此,把握劳动精神的生发逻辑为劳动精神弘扬提供观照就成为一项必要性工作。 一、劳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劳动产生精神 马克思是在多重语境中使用“劳动”和“精神”概念的,并且大量相关概念在经典文本中的频繁出现,也给“劳动”与“精神”概念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俞吾金先生基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重点考察,认为其语境中的“劳动”通常就是指“生产”或“生产劳动”,除非在某些强调二者区别的语境中,“劳动”指“生产性的劳动”,“生产”指“非生产性的劳动”。[2]徐长福先生认为“在马克思这里,生产是劳动的本质,进而是包括劳动在内的全部实践活动的本质,甚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3]。总体来看,实践、劳动和生产是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生产是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至于“精神”,马克思虽没有为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却指出了分析“精神”的关键基点——实践,马克思认为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是精神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指认的对精神整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关涉精神的感性与理性所包含的‘知情意’要素及其现实性追求‘真善美’统一的超越性指向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成‘现实生活过程’的整体性。”[4]可见,马克思语境中的“精神”内在地包含了意识、情感和思维等要素。 (一)劳动萌发人的意识 劳动是意识的源头和发展动力。人类的意识是历史活动的派生物,而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在“必须能够生活”[5]的物质生产中,意识历史地形成。“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5]马克思指出人是自己观念、思想的生产者,在发展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交往的需要催生了意识的语言外壳,分工的进步促进了意识的“飞跃”。“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5]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5]。随着劳动分工向前发展,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成为现实,“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5]。也就是说,“纯粹的”意识的产生,表面上看是精神劳动对物质生产的脱离,但实际上仍是物质生产发展的产物。物质生产劳动成为理解意识存在和发展奥秘的入口。 劳动规定了意识的内容和性质。马克思始终强调从物质生产的过程去理解一切形式的意识及其产物。“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5]意识是对以劳动为根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响,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展现出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生产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意识直接与物质活动交织在一起,没有独立的表现形式。随着劳动和分工的发展、可以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阶层的出现,意识才获得了独立的形式和相对明确的内容。阶级社会之下的意识一方面在内容上走向丰富,另一方面也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社会主导意识的内容和性质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性质。总之,意识的内容、形式和性质自始至终都受到劳动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劳动孕育人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6]。情感复杂多变,但都孕育于劳动实践之中。“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5]虽然是以自身为主要目的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但情感产生于劳动对象化的过程,同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从超社会历史性质抽象概念的劳动来说,人通过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对象世界,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彰显主体精神,感受个人尊严和价值,收获情感上的愉悦。劳动之下“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劳动成果的直观呈现,人创造的劳动成果越多、越精美,人越能收获存在感和满足感。这种情感上的愉悦体验是持久的,是激励劳动实践的现实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