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近年来也被逐渐引入思想理论教育领域,并不断有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但是,从获得感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聚焦于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特质,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的实质及提升的原则遵循和逻辑理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的实质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由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获得感两部分内容构成。审视和理解其含义,应该从这两个部分分别入手。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学校实施的各级各类课程教育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教育主体的广泛性。学校广大教职员工都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责任,是施教主体,在施教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第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极为特殊,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并且他们的心理感受会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教育组织实施的计划性。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的。第四,教育过程的程序性。向青少年学生传授知国之理、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理路,也是青少年学生理性爱国思想形成的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 获得感是一个表达人们主观感受的范畴,强调的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且这种感受是正向的、积极的、备受人们喜欢的。在通常情况下,获得感的拥有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或群体。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与获得感组合形成的综合性的新范畴——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是对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获得感的总体概括。这种表述不仅能够逻辑自洽,而且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一,从历史来看,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来指称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效果,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原有之义的基础上又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文献中,当阐述党和全国人民应该具有的爱国主义思想时,往往会提及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就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这里所讲述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实际上就是指改革开放新时期国人应在心理层面具有的爱国主义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立场,也是人们在心理层面应该具有的一种正向的、积极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2016年习近平指出,文艺创作要通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来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2]。这里所说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也是指当代爱国主义在国人心理层面产生的一种正向的感受和心理体验。2019年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指出,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要通过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达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3]9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3]9。这里提到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都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人们应该具有的正向、积极的心理感受的提炼和概括。可以说,虽然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是当下的一种新提法,但是其作为一种思想认识和客观实际是早已有之的。目前这种提法不仅是对原有之义的突出与强调,更赋予了爱国主义教育崭新的时代内涵。 其二,从比较视域来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更能凸显人文关怀。以往当我们表达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效果时,经常使用“有效性”“教育质量”等话语,这种传统表述聚焦于教育活动,主要强调教育活动的客观效果,着眼点是教育活动本身。运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这一范畴,不仅使着眼点发生了转向,而且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使其关注点不再是毫无生气的“活动”,而是身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青少年学生,是他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是活灵活现的“人本身”。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因此,运用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范畴,不仅能够为教师关注学生提供逻辑保障,也能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实施“三贴近”原则。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运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这一范畴,可以使他们远离戒备状态下的“被教育”心理,容易产生“为我好”的心理感知,这能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营造良好的心理情境,也会使获得成为可能和“不可避免”。可以说,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这一范畴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凸显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文关怀意涵。 其三,从实践价值来看,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是对“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回应和理论创新。2019年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教育应该完全彻底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尤其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10。这是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作为学校教育重点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主动适应这一新要求,通过不断创新创造,进一步走深走实。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这一范畴的运用,就是对这种创新创造的具体诠释。它不仅可以使“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了根本的逻辑遵循,而且还是对新时代要求的现实回应和理论创新。 因此,对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的实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和概括: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获得感是指学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以课程教育教学为主、以“第二课堂”为辅的教育实践活动,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能够产生的一种正向、积极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青少年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是这种教育实践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