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价值遵循。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需要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结构与层次关系,具体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系统的动力来源及作用机理和实现方式,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机制体系中的力量格局及运行状况,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动力机制,培育、壮大、利用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支持性力量,消解一切有损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阻滞性力量,汇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强大合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动力机制的内涵及要素 “机制”本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经过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使用而指向“有机体的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关系、运行机理与运行方式”这一更加丰富的意涵。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力量生成、传输并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实现方式。“传播”本意指事物和事件的扩散,经过植物学、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使用而更多地在“信息的传递、扩布和交流”[1]层面上被使用。传播机制是由传播者(信源)、传播内容(信息)、受众(信宿)、传播媒介(信道)、传播方法、传播效果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传播动力是指推动传播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实现信息有效传播的各种力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开发与传递、传受双方之间的交流互动、传播媒介的创新与运用,形成了促进信息有效传播的动力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动力机制是指宣传、阐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体系及其运行方式的总和,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体、受众、内容、媒介、环境、方法、效果等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动力机制由动力本体、动力主体、动力客体、动力介体、动力环体等一系列要素构成。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反映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先进文化的精髓,形成了自身有效传播的本体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蕴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转化而成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动力本体。动力主体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组织者、承担者、参加者,主要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教育活动的政治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媒介机构以及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家、理论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动力客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动力的作用对象,主要是指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企业家、农民、解放军、商人等受众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动力客体与动力主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的提高,作为动力客体的受众群体也将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培育和践行的主体性力量。动力介体是指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素的各种载体、方法和路径,如党报党刊、电台电视、移动终端、网络门户等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信息的平台和载体,理论学习、党团活动、学术交流、主题教育、榜样示范、仪式教育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路径。动力环体,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思想文化、国家制度、经济政策、自然生态等相关社会环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动力来源及其结构 传播的动力依存于传播系统的各个要素,形成了影响传播活动的过程、环节及其实际效果的力量体系与力量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内核具有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力和创造力,党内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宣传工作者及各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力和执行力,受众群体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良好的文化生态、媒介建构能力、国家治理秩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形成的支持力和保障力,汇聚成新时代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实践合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整体力量格局。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其理论上的先进性与思想上的引领力、影响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本体性力量。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相联系的思想文化观念的总和。在阶级社会里,主流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2]。维护统治关系,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团结,凝聚价值共识,引领社会思潮,促进社会治理,匡正那些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行为,形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力量,使“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谱系之中的DN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作为人类历史上先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尺度,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与以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相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理论先进性和思想引领力,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固有的本体性力量。面对社会思想观念的分化发展,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教育,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定和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前景的生动实践,培育和展现了党的政治智慧、自我革命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与实践创造力,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本源性力量。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的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纯粹主观的概念、范畴、符号,而是引领当代中国不断前进与发展的核心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离不开思想理论上的论证,但更要建立在“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5]的基础之上。进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跃迁,不会单纯地依靠传播活动来完成,而要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6]的战略实践活动彰显自身的客观存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遵循,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与法治基础,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依靠党委、政府、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及其组成人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共同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凝魂聚气的本源性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教育,引导人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必须把握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立足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激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广泛认同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