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0)09-0004-06 DOI:10.19865/j.cnki.xxdj.2020.17.00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1]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宏伟历史征程中,为把14亿人民团结汇聚成一股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作为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其据以产生的土壤和基础,有其演化发展的历史和脉络,并在此间形成了丰富的内涵和要求,具有自成一体的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详细梳理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起源、内涵和特征,是我们立足当代实践、发扬并光大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前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起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有着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概括而言,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修齐治平的伦理道德文化,是古代爱国主义精神孕育、产生及不断发展演变的土壤和基础。 1.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数百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世界东方这片土地肥沃辽阔、气候温暖宜人的大陆上栖息繁衍。农业向来被视为人类文明赖以诞生的“温床”。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哺育下,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率先掌握了黍、粟及水稻等谷物的种植技术。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和发展,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末期,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经现代考古发掘出的超大型都邑性聚落已如满天星斗,广泛散布于中华大地之上,中华民族由此迈入“古国”时代,农业文明的灿烂光芒已在世界东方清晰可见。自此,以农立国的中华先民,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萌发并产生了对故土乡邦的热爱之情。一方面,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对稳定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世代安居于某块区域,人口流动频率相对较低。久而久之,人们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守望相助的乡亲自然产生浓厚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分散性,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每遇天灾便容易破产,因而必须依赖国家兴修水利、赈济救灾等。经济生产实践对家族、乡邦及国家的依赖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2.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古人建立起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组织结构,并基于这一独特的政治形态孕育出了中华民族崇尚家国情怀、国家大义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所谓家国一体,意指家是国的基础单元,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孟子·离娄上》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古代社会,人们依据血缘关系相聚而生,形成社会的原初组织——家。随着人口的繁衍,家庭成员不断从原生家庭析出,形成比邻而居的新生家庭。这些拥有共同祖先的家庭,进一步扩大为宗族、邑落。“邑,国也。”(《说文解字·邑部》)早期的国家形态——古代邦国由此而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是放大的家,其在本质上就是家,国中之人拥有着某种共同或近似的血缘。由于这一原因,国也被古人称为“父母国”,即祖国。国中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同家人一样,有着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因此古人常常家国并举,强调“天下一家”(《后汉书·孝桓帝纪》)、“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这就是家国一体结构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来源。据《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为寻找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遇而离开鲁国时,反复叮嘱弟子们放慢去国的脚步,说:“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但他离开齐国时,没有等待弟子把淘到一半的米沥干,就毫不犹豫地上路了。去鲁与去齐的鲜明对比,突显出孔子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眷恋与热爱。 3.修齐治平的伦理道德文化。政治上的家国一体结构,意味着国与家拥有近似的组织形式和管理规范,拥有共通的伦理道德要求。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即是强调治国方针在本质上与齐家一致,也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在此意义上,人们面对家与国又担负着类似的责任和义务,在齐家、睦家的同时,还应当致力于推进国家的治理与繁荣,做到“爱国如家”(《汉纪·惠帝纪》),“君子万年,保其家邦”(《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可见,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还是一项应尽的道德义务。此外,作为家的放大形态,国还意味着对家的超越。也就是说,国与家虽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当无数小家庭联合而成的大家庭与具体的小家庭之间存在紧张关系时,人们应在道义上牺牲小家、成全大家,做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当源于家庭亲情的爱国主义,在位阶上超越于家庭伦理而成为更重要的道德义务时,爱国主义精神就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应有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