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9)05-0133-07 DOI:10.16524/j45-1002.2019.05.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新论断,特别是2016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政课创新发展的重要论断,为思政教育拓展新局面、取得新成效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全面介入下,如何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如何种好思政课的责任田,回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新挑战新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完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以精准的教育教学模式满足教育对象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无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深刻思考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达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和创新“十大育人”体系①的客观要求。 一、精准思政的内涵生成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充满创新发展的机遇,诸多崭新课题需要解决。一方面,多样性、碎片化的网络意识形态,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所提供的内容与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仅靠“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育对象的全方位需求,尤其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生代学生个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就使得学校思政课的教学和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发展机遇。不言而喻,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域性介入态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理念和根本逻辑上与前沿科技深度互嵌,正在实现技术性变轨。“数据所改变的不只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还在深层次重构着所有的关系、秩序和文明。”[1]大数据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现象,而是一个镜像,它反映了大规模进行的、早在21世纪初期便紧锣密鼓且高速发展的社会变革。”[2]针对这种变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式吹响了进军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号角。由此,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由外在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大势所趋,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指向与关键要义则是精准化。 一般讲,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其中包括及时获取教育信息、制订个性化方案、精准滴灌到位的内涵生成序列,涉及教育教学活动信息的精细管理、教育目标的精准识别与定位、任务解决的精确定向与定制、教育过程的定时施教和教育成果的精准评价等结构性要素与运行演化。 (一)精准思政的生成过程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在概念生成过程中,主体往往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把握一类事物的本质。显而易见,概念的生成过程呈现在主体对事物的动态认知序列中。精准思政概念的形成其实也是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介入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矛盾关系的变化,涉及教育活动情景根植于文化迁移、教育文本的价值预设、叙事场域的影像增殖以及话语串联后的社会联通感等一系列问题。因而,认知、把握与深挖精准思政这座理论矿脉,无疑也是对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透明性阐释和精准性回应。 1.精准识别:精准思政的基本前提。众所周知,当下我们面对的信息是海量与流动的。这些信息不仅包围着思政工作者,也缠绕着教育对象。信息的数据化样态不仅建构着新的话语向度,也造就了数据中“他者”的存在,客观上使得传统教育中的给定式认识变成适切性服务需求。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多是“00后”,他们这一代是典型意义上的“富一代”,许多生活的体验、经历阅历、处事方式、认知能力以及所处环境都不同于以往。这种特殊的“富一代”存在着一种技术意义上的从“寻求生存”到内心深处“渴望认可”的身份建构需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对象诉求,提供满足对象需求的内容与形式,重新厘定价值预设,补足信息和教育数据的意义系统,满足其情感认同。因而,精准思政的前提就是要首先做到精准识别,其中既包含精准识别信息,也包括动态调控双方联动的进程。一方面,我们精准识别信息,就意味着依据信息具有的依附性、时效性、表征性以及转化性、导向性、创新性等特征[4],大量而广泛地获取和占有思政信息,其中不仅涵盖着文本的编码样式与数据内置,而且包含着技术与主体双方的自我关系以及对象的心理行为谱系。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教育者遵循和依据法律与伦理的许可,收集教育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留下的数据痕迹、电子脚印,从中筛选、识别能体现教育对象思想与行为总趋势的数据印纹,整合其扮演的数据分身与角色、行为呈现模式、兴趣特长映射等,借助整体画像,为教育者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此实现有效互动,并依据技术逻辑针对性地提出化解方案。要随时捕捉、大量获取、及时处理受教育对象的相关信息,在数据再现中型构其网络情势,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精准到位。另一方面,精准识别还意味着必须要动态调控双方联动。不可否认,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精准思政缔结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数据性的教育关系。这种思政教育的数据化与数据信息的教育化关系构成精准思政教育活动双方的本质性规定,而这种规定不是静态而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借助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关联分析,可以有效把握教育双方互动的数据轨迹,并从这种信息交流的行为数纹中析理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走向与变动态势,窥察隐含在其中的心理与思想嬗变的状况。基于高校移动互联网终端和学校WiFi全景式覆盖,大数据技术完全可以为我们的精准识别提供支撑,便于我们从流量使用、话费支付、短信交流、微信推送、校园行为等相应指标中全时段全方位勾勒教育对象总貌,将反映与体现教育对象的多种信息聚类关联。诚如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那样,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