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8)07-0074-005 习近平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1](P106)所谓价值共识,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就某种或某类价值问题达成相对一致的共同理解和认同,形成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或者“重叠性共识”的过程。价值共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价值共识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实践。价值共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性活动,它本质上属于人的认识范畴,而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价值共识形成的基础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为了解决和完成共同体面临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第二,价值共识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性认识。由于主体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特别是不同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和社会地位不同,不同主体往往对同一客体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不同的价值认识甚至产生价值观冲突,而价值共识则是价值观中的那些相互交叉和重叠的部分。第三,价值共识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既可以是宏观层面的民族、国家、人类的价值观,也可以是中观层面的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的价值观,还可以是微观层面的单位、企业、家庭、个人的价值观,等等。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借用这个概念表示生物有机体发生生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的方式。现在学术界借用“机制”一词,主要是指事物内在的运行方式,指的是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式。价值共识的凝聚机制是指在凝聚和形成价值共识的过程中,影响价值共识形成的结构形式及功能发挥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凝聚价值共识的有规律的模式和路径。探寻当代中国价值共识的凝聚机制就是要探讨“观念—利益—制度—实践”这四大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四大要素在凝聚价值共识过程中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一、完善利益整合机制以破除价值共识的利益藩篱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187)“‘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P103)利益,作为与主体生存和发展最直接、最紧密的社会存在,是思想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思想和价值观是利益的反映和表达,利益决定着思想和价值观的性质、内容及其发展变化。从一定程度上讲,利益整合机制是凝聚价值共识的核心机制。西方思想界所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实际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共识”,这种“价值共识”是从所谓“人类本性”中的自利性出发的,“自我保全的欲求乃是一切正义和道德的唯一根源。”[4](P185)根据人的这种自私性、利己性,每个人都应当天然享有免遭他人侵害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而根据这种天赋人权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普世价值”,人性的“普遍性”保证了价值的“共识性”。这种“价值共识”,只不过是以“人类的自利性”掩盖“资本的逐利性”、以“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结果,其背后所折射的本质上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群体的价值关切和利益诉求。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5](P168) 当代中国价值共识的凝聚当然也离不开利益整合机制。但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的出发点决不能是少数利益群体的特殊利益,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当今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集团、党派和社会群体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也因此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立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面临具体问题时,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价值观冲突的根源和基础是利益冲突,因此要凝聚和形成价值共识首先就需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对立和冲突,如果只顾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经济效益就会忽视甚至损害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经济效益,能够兼顾以至促进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和发展。就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而言,当前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正确处理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统筹产业发展,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服务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协调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而言,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就协调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缩小贫富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二、完善教育引导机制以巩固价值共识的思想基础 教育是引导社会成员对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关系形成正确认识的基本路径,教育引导是凝聚价值共识的基础性工作。当代中国,要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和文化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价值共识、形成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