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我们应当站在这一高度来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所担负的历史重任,思考在此背景下如何围绕高校改革和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本文立足于对教师队伍新变化的分析,提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与人才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相结合,并将其落到实处。 一、准确把握当前社会条件下高校教师的特点 要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搞清楚“高校教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尤其是他们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具有怎样的特点。 通常人们是在广义上使用“高校教师”这一概念,是把它理解为高校里除学生之外的一切教职员工。例如,在谈到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时,一般就是这样理解的。本文使用的“高校教师”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指“专任教师”,并不包括在高校工作的行政、后勤、各种各类教学科研的辅助人员和学生辅导员,尽管他们也被学生称为“老师”。本文中所讨论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专门针对专任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高校专任教师堪称“百万大军”。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6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40.48万人,比2015年增加3.55万人;专任教师160.20万人,比2015年增加2.94万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6.62%。专任教师不仅在数量上是高校教职员工的主体,而且在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更是远远超出一般的教职员工。 我们原来习惯于从年龄、学历(包括有无海外经历)、职称、职务等几个方面及其形成的教师队伍的结构去认识这支队伍[1]。因此,现有的关于“师德师风”的理解和要求,基本上是停留在教师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层面。教育部于2016年12月出台的“师德红七条”增加了关于教师政治言论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规范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增加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观察,力求更加全面地了解高校教师的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些新的参考意见。 第一个维度是“政治面貌”①。高校专任教师(以下简称“高校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中共党员。还有民主党派(指我国八大参政党: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民主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党员和无党派人士,合称“党外知识分子”。他们在高校的总人数,笔者目前没有查到公开的数据,据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透露:“目前,在高校一线教学科研人才中,一半左右是党外知识分子,其中有很多是本领域、本学科的领军人物,有的甚至是世界级的科学家。”[2]例如,截至2017年6月30日,九三学社的社员中,先后有18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成员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选、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度八一勋章②。以上人士中有不少是高校教师。 根据观察,在高校教师中,总体上中共党员最多,但在不同的高校、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中共党员、各民主党派党员和无党派人士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因为在高校教师中中共党员的数量最多。所以“高校教师党建工作”在高校党委教师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有部分交叉重叠。比如,对中共党员教师进行党纪党风党性的培养教育等。但是本文不展开论述“高校教师党建工作”,而是把身为中共党员的教师和其他教师放在一起,讨论他们的共性问题。实际上只涉及他们作为“知识分子”、作为“人才”的一些共性问题。 第二个维度是“有无校外兼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高校越来越开放,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承担的职能已经从“教书育人”一项扩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③五大功能。在此背景下,一种新情况悄然出现,而且越来越普遍,即高校教师既是高校里的“单位人”,又是在校园围墙外的“社会人”。由于他们所从事的专业大多数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他们与社会新兴产业、行业的关系自然就较密切,或许他们自己就是其中的骨干。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们已然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社会阶层的成员,或新媒体从业人员:律师、会计师、审计师、医生、经纪人、理财顾问、作家、咨询(智库)人员等。因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本来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因为有国家“产学研一体化”政策的引导,所以高校教师,尤其是其中专业表现突出的学术领军人物,身兼数职、跨“界”发展的情况越来越多。例如,在航空航天、海洋、材料、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等科技前沿领域,在金融、房地产、法律、新媒体等各类新兴服务业,在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产业,以及环境保护运动、慈善公益事业、社会组织(NGO/NPO)、社会工作等社会领域都是如此。如果再将目光投向互联网,我们就会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如今高校教师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其深度、广度和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社会需求的拉动,有专业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控、引导和保护,也有教师个人动机的驱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旺盛的社会需求。所以这种趋势反映了客观的必然性④。高校教师是宝贵的人才,人才不仅属于高校,还属于社会。如果我们看清楚了这种必然性,就会发现,这和我们原来沿用的区分“第一职业”与“第二职业”、“本职工作”与“兼职工作”的概念以及据此约束甚至限制高校教师的行为规范,是相互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