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6)06-0056-07 广义的红色文化资源,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发生重大事件或由著名人物留存下来的遗址、文献、文物等物质和非物质成果;本文所论述的是狭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即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留存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包括精神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指具有传承意义的优良作风、时代精神、道德风尚以及理论、宣传、文艺作品;制度文化资源指由革命政党或政权公布的纲领、政策、法规、制度及其所创设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物质文化资源指具有历史价值的革命遗址、文物以及烈士陵园、纪念地、陈列馆等场所。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由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作为我们党宝贵的资政育人资源,所蕴含的先进政治观点、科学思想观念、高尚道德品格、严明法纪意识、健康审美情趣,与现代德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把握红色文化资源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对红色情有独钟。因为红色不仅彰显美丽,更代表革命和光荣。在中国人眼中,红色既是喜庆与吉祥之色,又是阳刚与血性之色,更是权威与胜利之色。自近代以来,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的发展相伴而行。它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延续,也作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断地创新和丰富,添加新质,大放异彩。“红色”是红色文化资源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打江山的光辉历程,处处以红色代表自己。例如,第一支军队命名为红军、革命根据地称为红区、苏维埃首府叫做红都,连我们的国家也被誉为红色中国;还有南湖的红船、井冈的红旗、瑞金的红井、海陆丰的红宫和红场、延安的红星、天安门的红墙……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许多文艺工作者以写红、唱红、演红为己任,创作了《红岩》《红霞》《红嫂》《红梅赞》《红旗谱》《红灯记》《红旗飘飘》《红色摇篮》《红色风暴》《红色娘子军》《红星照我去战斗》等大量红色文艺作品。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的深厚积淀,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又是我们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创造的特定精神和文化形态,具有革命传统教育的本质属性。再放眼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综合国力,已熔铸于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也“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1]P26。可见,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彰显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只要根植和服务于人民大众,就能焕发持久活力。中国在走向现代化之际,当代红色文化与革命时期一样,仍然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属性。这些属性不仅由与生俱来的本质所规定,更是我们进行传统教育与国际传播的宝贵资源。由于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我们研究它的本质属性应从红色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谈起。 其一,红色文化的民族性。可从三个维度来理解:首先,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思想根基,无论是革命文化、建设文化还是改革文化,都从中汲取了精神养分,并从传播途径、承受载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发扬光大。其次,红色文化不仅直接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信,而且提升了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创立了既一脉相承又自成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所走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也彰显了自己的特色:不但革命时期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苏俄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也有自己的特色。再次,红色文化深化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浇铸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抗震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将伴随中华民族的前进脚步而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成为世代相继、前后一贯的前行动力。 其二,红色文化的时代性。红色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具有无限延伸的生命力。首先,红色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形成于我们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一方面,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土壤,是滋润红色文化的母体;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又从方向、性质、内容、形式、层次、强度上推进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地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时代价值。其次,红色文化蕴含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P284再次,红色文化代表了前进方向,无论是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还是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都发挥了引领舆论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95年来不断地总结自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确保了红色文化在理论形态上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其三,红色文化的人民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不但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首先,红色文化的生产主体是人民群众。从历史角度看,人民群众的奉献牺牲,滋润了红色文化生长的土壤。从现实角度看,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生产活动,给予了红色文化成长的空间。从实践角度看,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成为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从理论角度看,由于人民群众的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其次,红色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如一切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样,红色文化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3]P1094红色文化源自生活,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实践之中,不断地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营养,形成精神动力,使之具有持久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再次,红色文化本质上服务于人民大众。人民性与共享性是统一的,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倡导“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号召“为人民服务”,表明任何一种文化资源在保持其先进性时,都必须体现“人民性”,才能够引领风尚、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创造历史。